歷史淵源
楮皮紙製作技藝的歷史悠久,據考證,北張村造紙術源於西漢時期。“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這首歷經千年流傳下來的北張村民謠,成為當地造紙歷史悠久的有力佐證。至今北張村的紙匠們仍使用著原始、簡單的工具,製造著純天然的楮皮紙。
工藝特徵
楮皮紙製作技藝,生產的紙韌性好、耐保存,在上邊寫字作畫。數百年後拿出來仍光鮮如初。
工藝流程
(1)採集原料:楮樹分別在春季和冬季被採集,主要採集隔年生的楮樹枝條。
(2)剝皮:把採集的楮樹枝條剝皮,切成70厘米長,曬乾。
(3)浸泡:將樹皮放在河水中浸泡,使樹皮軟化。
(4)蒸皮:將樹皮放進皮鍋中,隔水蒸12小時,使纖維鬆軟,為方便除去雜質。
(5)碾壓:將蒸過的樹皮在石碾上反覆碾壓,使纖維散後與木疏分離。
(6)浸泡:將碾壓過的樹皮在生石灰水中浸泡,再次隔水蒸,蒸完後放置過夜。
(7)漂洗:將蒸好的瓤在流水中浸泡,除去殘留在皮上的雜質和石灰水。
(8)踏碓:利用槓桿原理反覆砸壓楮皮纖維,使纖維帚化,形成扁平狀厚約1厘米、寬30厘米、長50厘米的毛片,俗稱幡子。
(9)切幡:把幡子正反摺疊放在切幡凳上,用切幡刀切成碎塊。
(10)搗漿:將皮料放進石臼,用木槌反覆捶打。
(11)抄紙:將紙漿放入紙槽中,使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使漿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
(12)除水:濕紙除去水分,形成紙磚。
(13)曬紙:把紙從紙磚上揭下,曬乾。
(14)揭紙:把曬乾的紙一張一張撕開,整理成沓,一百張為一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楮皮紙製作技藝,有較高的工藝價值,整個生產流程不僅不使用任何現代機械,而且不使用紙藥,但卻能進行分張。這套生產工藝在國內的手工紙製造業內極為罕見,是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
傳承狀況
楮皮紙製作技藝逐漸趨於衰微。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手工製紙的市場競爭力逐年下降,匠人的收入也隨之下滑,年輕人不再留戀這個“老古董”,外出打工,老一輩人也不想讓晚輩學這種“沒前途”的手藝。北張村僅存六戶造紙作坊還在維持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傳承人物
張逢學,男,1939年9月22日出生,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興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楮皮紙製作技藝,申報地區為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馬松勝,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第一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安市長安區文化館獲得“楮皮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楮皮紙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西安市長安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2年,美國史密森協會民俗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曾特邀北張村造紙傳承人張逢學參加第36屆民俗生活藝術節,近十萬名參觀者觀看了張師傅精彩的抄紙、揭紙表演。
重要展覽
2017年,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陝兩傳統手工技藝大展”在曲江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楮皮紙製作技藝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