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據熊自元、林芝梅、岳義成等羅山皮影戲藝人介紹,羅山皮影戲源自河北灤州(現屬唐山),在明代嘉靖年間傳入羅山地區。羅山皮影戲形成初期為水影子(大影子,高約90厘米),之後轉變為二水影子(中影子,高約60厘米)。
清代同治年間,皮影戲班在羅山境內有了新的發展,一些富豪人家的子弟和落榜秀才組織皮影戲班進行演出活動,在彭新有楊宏星,鐵卜有黎故洪,周黨有徐五師傅等皮影戲箱。
1949年以前,羅山皮影戲演出開場約90分鐘,要唱一曲所謂“神戲”(後改為20-30分鐘的折子戲),然後才是正本演唱。1949年之後,羅山皮影戲皮影藝人較為守舊。
1954年宣傳新婚姻法時,羅山皮影戲藝人用舊的皮影人,填上新調,講當代話。
從1964年開始,羅山皮影戲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劇、豫劇、花鼓、民間小調的唱腔,演唱了《血淚仇》《烽火山》《三砸鐵鎖鏈》《紅色的種子》等現代戲。大本頭的《烈火金剛》《平原槍聲》也開始演唱。
“文化大革命”期間,羅山皮影戲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戲,皮影戲表演活動一度中斷。
20年代80年代,羅山皮影戲得以重新恢復,1982年、1985年,羅山縣文化局和文化館兩次共同搞皮影改革試點。當時羅山皮影戲有一定的改革成效,皮影藝人製作了眼動嘴動的影人;創作了間奏曲,增加了琴、笙、簫等樂器;在燈光方面,使用藍色天幕;使用現代特技,有些藉助電影手法;紗帳放大,幕可以拉動;場次和唱詞打上字幕;有了重新整理的《八仙鬧海》等腳本。根據1986年的統計,羅山皮影戲發展到了47擔箱,演員387人,這一時期還湧現出一批皮影戲女演員,填補了羅山皮影戲史上沒有女演員的空白。
經過皮影藝人的不斷加工和改善,羅山皮影戲不斷成熟,發展為生、旦、淨、醜行當齊全的戲劇藝術。其開始以胡琴、鑼鼓伴奏,故曰絲弦劇,後轉化為南調、挪調,再後來由人聲接腔,絲弦便逐步消失,後來完全演變成由嗩吶代人接腔。
文化特徵
演出程式
羅山皮影戲一天三場戲為一本(夜晚一場戲為燈戲),無論一個影隊在一個點唱幾天,其頭場戲演出過程如下:
(1)發箱。過去唱戲,一般是東家頭一天晚上派人到皮影戲箱主家請戲擔箱,然後箱主於當晚通知演員和演奏員。後來由於通信的發達,請戲不再提前派人擔箱,只是打電話相邀即可。
(2)搭台。皮影戲隊員一到東道主家,前台大師傅即為東道主撰寫析文,書寫對聯和商定劇目,其他隊員開始搭台。據老輩人講,過去搭的皮影戲台是高台,是用6條板凳、7扇門板外加1個風簸搭台。因此,才有“6條板凳7扇門,離了風簸搭不成”之說。後來的搭戲台簡便多了,用兩把家庭常用的椅子面對面綁在一起,椅背上橫著平放一塊門板,在門板上撐起早已加工好帶來的長2米、寬1米的長方形幕帳,即為前台。戲台搭置後,前台師傅開頭箱,亮掛影人大線掛文武淨、八卦衣、官補、八團,中線掛馬褂、短襖,下線掛旦角服飾。把整場人物臉譜、服飾配戴停當後,前台師傅開腳箱,取樂器,開場打鬧台。
(3)償台。償台是東道主將準備好的貢香、火紙、蠟燭、魚、肉、白酒、掛麵(俗稱三牲祭禮)、紅封子(錢)、香皂、毛巾、香菸等一盤托出,燃放鞭炮送到舞台帳中,樂隊奏樂,大師傅雙手接過,鼓樂齊鳴,燃放鞭炮,點亮蠟燭,焚燒火紙,主人跪拜,神戲開始。神戲由前台大師傅主持,然後焚燒祈文,動請太白金星,言明某時、某地、某人為某事答謝眾神和眾仙,同時煩請太白仙人邀請各路神仙下凡駕臨此事,福佑全家。償台戲可長可短,一般唱1個小時左右。
操作方法
羅山皮影戲的操作方法,大體分兩大部分:一是小動的操作,多用於文場戲。如起、坐、走動、觀景、思索、笑、哭、飲酒、用茶等;二是大操作,多用於武場戲、如騰雲駕霧、穿房越壁,擒龍打虎、颳風下雨、洗馬、出大場、打靶子等。無論小動作或大動作,都是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內心活動,用動作表達出來。既表現人物的感情,又表現人物的神志,這就在於操作影人的演員技術高低和對人物的理解程度。羅山皮影戲傳統的操作方法有一定操作程式和法度,如打靶子,一般是三、五回合,開打時拍“驚堂木”,打的激烈時,演員雜以大聲疾呼、跺腳等動作,以增加舞台氣氛。
唱腔特點
羅山皮影戲唱腔獨特,用地道的豫南方言作基調,把信陽民歌裡面的精華融合到皮影戲唱腔中,根據戲劇人物行當生、旦、淨、醜,分門別類地各有其相適應的唱腔。羅山皮影戲唱腔有東西調之分。東調高亢激烈,善於刻畫劇中人物個性,適於唱武場戲;西調起落平穩、輕巧,板式結構緩慢,悠揚婉轉,適於唱文場戲。羅山皮影戲從整體上看,是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的綜合性音樂唱腔。其板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有板有眼;二是無板無眼。有板有眼類如“慢二流扣”“快二流扣”“一字板”“寒調”“丑角唱腔”等,無板無眼類如“死板”(又稱閘板)、“喊板”(又稱波子)、“搖板”“帶板”(又稱走板)、“飛板”(又稱嘹子)、“數板”“掛板”“吊板”“站引”“坐引”“哭天嘶”“小嘆板”等十二種唱腔板式。
唱詞道白
羅山皮影戲的演唱雖以名著為腳本,卻不照本宣科,而是使其故事情節更加緊湊,同時創作出旅遊豫南風情的唱詞,其唱詞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韻律,還有諺語、歇後語、俚語相夾其間,效果上更貼近生活、貼近民眾。
羅山皮影戲的道白多於唱詞,人物故事的起因、發展和高潮都通過道白來表現。道白用豫南地方方言,其間很多地方或引經注典,或夾以農事諺語、民間笑話、鄉村俚語。
主要編制
羅山皮影戲以皮影戲箱為單位,一擔(兩隻)箱就是一個皮影隊,皮影隊員少的6人,多的7人,其中唱師2人,樂隊4—5人。一個皮影隊(一擔箱)配套皮影人多少不等,一般說約在50身左右,男身占2/3,女身占1/3,影人的臉譜80個左右,帽子150個以上。另外,有刀、槍、斧、鉞等各式兵器30餘件,還有馬、虎、龍、鳳、麒麟、四不像等走獸飛禽以及宮殿、門窗、車船等道具。羅山皮影戲皮影戲箱又分頭箱(乾箱)和腳箱(坤箱),頭箱專放影人,腳箱專放樂器。沒有演出任務在家裡存放時,頭箱放置在腳箱之上碼好,此為先師傳下來的規矩,這一規矩一直沿襲。
代表劇目
羅山皮影戲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約為49本231個,花戲(折子戲)約為167個,現代戲約為36個。傳統劇目和花戲多取材於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武俠傳奇等。傳統劇目有《征北海》《進香》《過五關》《收姜維》《紫金山》《定九州》等;花戲(折子戲)有《大血袍》《小血袍》《小公堂》《大公堂》《白玉杯》《龍泉劍》《雙插柳》等;連台本戲有《封神演義》《東西漢》《征西》《月唐》《反唐》《隋唐》《精忠》《水滸》《前後七國》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羅山皮影戲的演出劇目文學價值較高,是豫南民間文學的寶貴資源。其音樂高亢明亮,唱腔真假聲替換自如,是採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間音樂的好素材;其唱詞、道白既有文學語言,又有農諺、笑話、俚語、歇後語等,是豫南民間口頭文學的傳承。
傳承狀況
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羅山皮影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受到嚴重衝擊和制約,供演出的傳統曲目不斷流失,演出市場的萎縮也直接威脅著羅山皮影戲的生存和傳承,從事羅山皮影戲演出和影人製作的藝人大都已年逾古稀,一些老藝人已經去世,羅山皮影戲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陳光輝,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羅山皮影戲),河南省羅山縣申報。
保護措施
羅山縣文化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羅山皮影戲進行了挖掘整理,先後整理出皮影戲腳本《龍風配》《真假駙馬》《八仙鬧海》《訪山東》《假設陰朝》等12個劇目。
羅山縣開展了皮影藝術進中國小課堂活動,並利用課堂講授、函授、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分級分期分批對羅山皮影戲保護工作有關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行培訓。
羅山縣對羅山皮影戲口傳和手抄的皮影劇本進行了挖掘整理,先後整理出羅山皮影戲傳統劇目216個。
2005年,羅山縣政府部門向社會公開招生,培養了羅山皮影戲青年傳承人28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羅山縣文化館獲得“皮影戲(羅山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羅山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羅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羅山皮影戲走進香港,參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啟動儀式暨2009年豫港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的活動;同年,羅山皮影戲參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辦的“河南農民工風采展”開幕式的展演活動。
2017年10月,法國巴黎舉辦了羅山皮影戲專場演出,期間上演了《龍鳳呈祥》《楊文廣掛帥》《諸葛亮招親》《麒麟送子》等劇目。
2019年6月8日,羅山皮影戲在2019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主會場廣州進行了表演。
榮譽表彰
1964年,羅山皮影戲現代戲劇目《血淚仇》在信陽地區會演中獲得優秀獎。
2020年11月,羅山皮影戲在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中獲得“非遺智慧與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