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過程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致電(即“皓電”)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種種攻擊和誣衊。其中特別列舉抗戰以來華北、華中各地發生的摩擦事件,並將其原因歸結於八路軍和新四軍。國民黨當局進而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併縮編為10萬人。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準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進一步表明國民黨頑固派妄圖把共產黨領導的絕大部分軍隊驅逐到黃河以北,同日軍配合夾擊消滅八路軍、新四軍的險惡用心,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中共中央對形勢發展的前途以及影響它的各種力量作出冷靜的分析,提出打退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正確方針。1940年9月初,中共中央從重慶周恩來、葉劍英的報告中,獲悉國民黨政府軍令部已向顧祝同發出“掃蕩”長江南北新四軍的命令。9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葉挺、項英、劉少奇準備自衛行動,並囑皖南尤須防備,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新的反共高潮,實行“表面和緩,實際抵抗,有軟有硬,針鋒相對”的方針。其具體做法是:要求江北部隊暫時免調;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中共中央這一決策是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對國民黨的讓步,有利於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也有利於加強皖東、鞏固蘇北的抗日陣地。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名義復電(即“佳電”)何應欽、白崇禧,據實駁斥“皓電”的反共誣衊和無理要求;同時表示,為顧全大局,堅持團結抗戰,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將開赴長江以北。
12月8日,何應欽、白崇禧再電(即“齊電”)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宣稱調防是軍令,必須執行,要求迅即將黃河以南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調赴黃河以北。12月9日,蔣介石發布命令:限長江以南的新四軍於12月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地區;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941年1月30日前開到黃河以北地區。12月10日,他又秘密下達《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畫》和《解決江南新四軍方案》;並密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等,調兵圍殲新四軍部隊。
1941年1月4日,葉挺、項英率領新四軍軍部、一個教導團、一個特務團和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第三支隊的各兩個團,共9000餘人,由涇縣的雲嶺(新四軍軍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前進。茂林地區叢山環繞,斷崖絕壁,國民黨反動派預先在這裡布置了由顧祝同、上官雲相指揮的七個師(約8萬餘人)。7日,新四軍到達茂林,國民黨軍立即對它實行包圍襲擊。新四軍指戰員倉促應戰,並電國民黨當局質問。但蔣介石詭稱已電顧祝同查詢真相,實則密令各部切實執行其“一網打盡,生擒葉、項”的毒計。新四軍指戰員在軍長葉挺的指揮下,奮不顧身,英勇地抗擊了國民黨反動部隊的圍攻。經七晝夜血戰,終以眾寡懸殊,彈盡糧絕,大部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親赴敵108師師部談判,竟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皆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蔣介石隨即又在1月17日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反咬一口,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其番號,將軍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並令湯恩伯、李品仙的20餘萬軍隊進攻江北新四軍至此,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達頂點。
事變影響
事變發生後,中共採取了堅決的鬥爭政策。不僅嚴厲譴責國民黨頑固派的罪惡陰謀,而且嚴正地宣布重建新四軍。1月20日,毛澤東發布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1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發言人的名義發表談話,聲討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的滔天罪行,揭露國民黨和親日派的陰謀。向國民黨提出懸崖勒馬,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停止挑釁,懲辦"皖南事變"禍首,恢複葉挺自由,交還新四軍全部人槍、廢止一黨專政,逮捕親日派首領等解決時局的十二條辦法。中共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堅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確方針。
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在重慶同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堅決鬥爭,從政治上和宣傳上進行了猛烈反擊。1月17日,周恩來為皖南事變向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提出質問和抗議,並打電話怒斥何應欽說:“你們的行為,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當《新華日報》關於揭露事變真相的報導和社論被國民黨當局扣壓後,周恩來立即題寫“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登在被扣稿件的位置上,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聲討。周恩來還領導南方局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散發傳單等方式,向各界人士公布皖南事變的真相,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面目。
共產黨的正義自衛立場,得到各界人士、民主黨派的同情和支持。宋慶齡、柳亞子、何香凝、陳友仁等國民黨左派人士,為皖南事變在香港發起抗議活動。各民主黨派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行動也表示不滿和憤慨。在國民黨內部,也有很多人不贊成蔣介石打內戰。海外華僑也反對分裂。在國際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不僅為蘇聯所反對,美、英等國也表示不滿。
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陷於空前孤立的形勢下,不得不收斂其反共活動。1941年2月,蔣介石加緊籌備於3月1日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第二屆會議,企圖通過邀請中共參政員出席以粉飾門面,欺騙輿論。中共參政員拒絕出席這次會議。3月2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重慶的中共參政員董必武、鄧穎超致函國民參政會,提出承認中共及民主黨派和陝甘寧邊區的合法地位、釋放皖南事變中所有被捕幹部戰士等十二條要求,作為出席會議的條件。共產黨的堅決態度,贏得中間勢力的擁護和支持,迫使蔣介石在第二屆參政會上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3月8日,國民參政會仍選舉董必武為駐會參政員。3月14日,蔣介石約請周恩來面談,答應提前解決國共間的若干問題。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烈士陵園
1990年,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在
安徽省涇縣城郊的水西山修建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占地15公頃,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傍
涇川,鄰城區,環境優美。主碑紀念廣場由
紀念碑、紀念廊、
無名烈士墓等組成。紀念碑高12.36米、寬27米,碑面鑲
鄧小平“
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碑下方為一
漢白玉雕刻的花環,環周白色紀念廊內,鐫刻著
新四軍軍歌及《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