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是東夷族首領,偃姓。皋陶是軒轅黃帝與正妃螺祖的嫡系曾孫。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唐玄宗李隆基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他輔佐堯、舜、禹三代,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是先秦史中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皋陶興“五教”、立“九德”,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與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是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尊為中國司法鼻祖。據歷史考證,皋陶為諸多姓氏得姓始祖。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二十四姓為其裔孫,皋陶成了二十四姓尋根問祖的先祖。
史書記載,皋陶是堯、舜、禹時期的獄官,執掌獄刑。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皋姓
- 讀音:gāo
- 代表人物:皋陶
- 分布:今上海市,北京市等
- 注音:ㄠ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皋 陶,皋 魚,郡望堂號,郡望,堂號,皋姓宗祠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皋[皋、臯、皐,讀音作gāo(ㄍㄠ),不可讀作gǎo(ㄍㄠˇ)]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
源於偃姓。出自遠古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皋陶[讀音作gāoyáo(ㄍㄠㄧㄠˊ),不可讀作gǎotáo(ㄍㄠˇㄊㄠˊ)]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又名咎繇,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的首領。他生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堯帝之時,逝世於夏禹之時,活到一百零六歲。皋陶歷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地輔佐堯、舜、禹三帝君,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他功高德厚,夏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病逝在六安,大禹懷念皋陶的功績,墓葬六安,並“封皋陶之後於英、六”。 皋陶的主要功績,就是為堯、舜、禹制定了刑法和教育制度,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皋陶是在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後人尊為“斷獄之神”。中國的司法之所以叫“法”,是得名於皋陶斷獄的一頭獨角獸,那獨角獸的名字就叫“法”。
春秋時期的英國、六國等小諸侯國,都是皋陶的後人所建之國。“六”,即是皋城(今安徽六安),皋陶就是古代六安國的始祖。“英”,即是英山(今湖北英山),古代隸屬於六安國(今安徽六安)。皋陶氏的後人宗族支系後來一直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今安徽省六安市城東十六公里小廟村六合公路北側尚遺存有皋陶墓冢。在史籍《虞書》、《左傳》、《水經注》、《括地誌》、《太平寰宇記》等中,對於皋陶的事跡和六安的皋陶墓皆有記載。皋陶是保定高陽人,因此也稱為高陽氏。在歷史評說上,皋陶與堯、舜、禹三帝的聲望並列,後世人皆稱為“古代四聖”。皋陶的後裔子孫皆以祖先為榮,其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皋陶氏,後省文簡改分稱皋氏、陶氏、李氏等,皋陶是這些姓氏的統一得姓始祖。
皋氏的“皋”字作為姓氏讀音作gāo(ㄍㄠ),作為名字或其他用途讀音作gǎo(ㄍㄠˇ);陶氏的“陶”字作為姓氏讀音作yáo(ㄧㄠˊ),不可讀作táo(ㄊㄠ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廣陵族之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皋如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吳郡有皋姓,系春秋時越大夫皋如之後。”春秋後期的越國有個大夫叫皋如,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皋氏,世代相傳至今。漢朝時期有個司徒長史叫皋誨,就是皋如的後裔子孫。
姒姓皋氏皆尊奉皋如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赤狄族,出自赤狄分支東山皋落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赤狄亦作“赤翟”,是春秋時期狄人的一支,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國人相雜居,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主要有六個氏族組成,即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東下太行“伐邢、滅衛”;齊桓公率領鄭、宋等華夏國抵禦狄人,“救邢安衛”。此後,赤狄還攻打過鄭國、東周、齊國等諸國。皋落氏,春秋時期晉國人稱之為東山皋落氏。其原居地有三說:一說在今山西省垣曲縣。史籍《水經注·河水》中記載:“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逕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縣東南有皋落鎮。
一說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上黨郡壺關”條款劉昭《注》引《上黨記》中記載:“東山在城東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漢壺關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
一說在今山西省昔陽縣。宋朝時期的《樂史》中說樂平縣有皋落鎮,“即古東山皋落氏之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及《山西通志·樂平縣》都指明,這個皋落鎮(村)在樂平城東南七十里。 以上三種說法所指事件發生地點各異,但都認定是晉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晉獻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據晉獻公所寵愛的驪姬說:“皋落狄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君之倉廩固不實,又恐削邊疆。”又說,“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當時晉獻公向狄人區域“啟土”還處在開始階段,晉國的實際控制僅汾涑平原,還未能越過沁水。今垣曲縣皋落鎮距晉都絳一百公里左右,正在晉獻公執政時期晉國邊境的東方境外。除了當時晉國宮廷陰謀置申生於進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晉獻公令申生“盡敵而返”,並在此以前東向伐驪戎,大概都出於驅除分布在晉國以東以南的戎狄,以便掃清通往周王境內的道路。後來晉文公收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可以說是晉獻公東向狄入境內“啟土”的繼續。另一方面,晉國向東北的境土擴張,與狄、赤狄往東北退縮是同一進退過程。晉獻公時東境不過沁水,今長治縣及昔陽縣境內的皋落部落遺址,當與皋落往東北遷徙有關。 皋落氏族為赤狄中的強部,史籍《左傳》僅一見皋落氏名稱,大概是由於以後僅舉“狄”名,而未予詳載其具體部族名稱的緣故。 到春秋後期,晉國稱雄,在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姬獳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先滅了潞氏,接著又滅其餘諸部,將大部分赤狄部落收服,之後漸被晉國融合。
在原赤狄族人中,有以原氏族名稱為姓氏者,如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等。皋落氏族人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皋氏、狄氏、余氏、段氏、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皋陶、皋如。因皋陶功高,被後人尊為獄神和司法神,位列“四聖”之末。皋陶逝世後,其後人有的以祖名皋為姓,稱為皋氏。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都是皋陶的後人之國。皋氏後人皆奉皋陶為得姓始祖。
皋陶是軒轅黃帝與正妃螺祖的嫡系曾孫。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唐玄宗李隆基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他輔佐堯、舜、禹三代,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是先秦史中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皋陶興“五教”、立“九德”,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與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是中國建立司法制度的第一人,被尊為中國司法鼻祖。據歷史考證,皋陶為諸多姓氏得姓始祖。皋李徐趙,伯益贏秦,江黃馬舒,裴甄谷利,費廉阮駱,英莒梁寥,二十四姓為其裔孫,皋陶成了二十四姓尋根問祖的先祖。
遷徙分布
皋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四十三位,以吳郡、廣陵為郡望。
今上海市,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阜寧縣、濱海縣,雲南省的彌渡縣,山東省的濰坊市臨胊縣,台灣省的台北市、桃園縣等地,均有皋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皋 陶
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皋 魚
春秋時齊國人,只為周遊列國。
郡望堂號
郡望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廣陵郡:亦稱江都郡、江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堂號
吳郡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
皋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通用聯
明刑褫奸宄膽;
思親興風木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皋陶,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立五刑,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褫(Chǐ 音齒),剝奪;奸宄(Guǐ 音軌),謂壞人,從內而起為奸,由外而起為宄。下聯典指春秋時人皋魚,雙親去世,哭得很悲傷。正逢孔子路過,問他,他說:“我的過失有三條:少年時只顧學習,週遊各國後再回家奉養雙親,這是一;為了我的志向,要為君主做事,這是二;與朋友交往太多,有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這是三。樹欲靜而風不止,兒子要奉養雙親可他們都不在了!我想現在就辭別人世。”說完就憔悴地死去了。孔子說:“弟子們,都記住他吧!”於是,孔子的弟子告辭而回家養親的有十分之三。
七言通用聯
明刑褫奸宄之膽;
思親興風木之悲。
——佚名撰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