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刺蓋魚(皇后神仙魚)

主刺蓋魚

皇后神仙魚一般指本詞條

主刺蓋魚(學名:Pomacanthus imperator)體長30~38厘米,體略高而呈卵圓形。嘴部乳白色,兩眼間有一條黑色環帶,胸部黑色。體金黃色,全身布滿藍色縱條紋,藍色的底色上橫向排列著15~25條黃色斑紋,在、胸鰭基部上方有一大黑斑。健康成魚其藍色部分會呈現漂亮的螢藍光。臀鰭上有藍色花紋。

喜歡棲住在潮流湍急的岬岩或崖壁的窯洞裡。雜食性,以海綿、附著生物和藻類為食。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東非到太平洋中東部皆有其蹤跡。該魚模式種產地在日本。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繁殖方式,保護級別,人工飼養,挑選方法,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形態特徵

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中型圓鱗,具數個副鱗;頭具絨毛狀鱗,頰部與奇鰭具小鱗。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截平;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幾達臀鰭;尾鰭鈍圓形。
幼魚體一致為深藍色,體具若干白弧狀紋,並與尾柄前之白環形成同心圓,隨著成長白弧紋愈多;亞成魚體逐漸偏黃褐色,弧紋亦逐漸成黃縱紋;成魚體呈黃褐色至暗褐色,體側具10~25條由鰓蓋緣微斜上而延伸至背鰭及臀鰭之黃縱紋;眼帶起於眶間至前鰓蓋下緣;胸鰭基部延伸至腹部另具一長形藍黑斑塊。
背鰭硬棘:13~14枚;背鰭軟條:17~2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8~21枚。

棲息環境

幼魚活動於岩架下、礁坪區或潟湖外的片礁空隙處。亞成魚則在前礁洞和波濤洶湧的水道區安家。成魚棲息於珊瑚茂盛的清澈潟湖、海峽和面海礁石水域的暗礁和洞穴中。

生活習性

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也有一雄魚配多條雌魚的群隊出現。成魚和亞成魚可以驅趕比自身大得多的魚類,如太陽魚。具有領域性,成魚會發出“咯咯”聲以嚇退來者,會攻擊其它同類或不同類魚。遇見鯊魚和會放慢速度
大洋底棲性,以海綿、薄殼生物、被囊類、附著生物和藻類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紅海及東非到夏威夷、萊恩及土木土群島,北到日本南部及小笠原群島,南至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亞和南方群島
主刺蓋魚分布主刺蓋魚分布
原產地(海域):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英屬印度洋領地、高棉、中國大陸、聖誕島、可可島、葛摩、庫克群島、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莫三比克海峽、關島、中國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莫三比克、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克恩島、卡達、留尼旺、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托克勞、湯加、吐瓦魯、阿聯、美國、萬那杜、越南、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葉門。

種群現狀

常見海洋魚種,屬穩定種群。

繁殖方式

交配系統為一夫多妻制。每年繁殖一次。在馬紹爾群島,產卵期在八月和九月。每條雌魚都有自己的領地。有可能像其他刺蓋魚屬魚類一樣,雌雄雙方在水流上升中相互環繞完成交配。在變身稚魚前,魚卵會在水中漂浮幾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9年評估。

人工飼養

挑選方法

主刺蓋魚分布很廣,從貿易情況看,菲律賓和印尼產出的多為幼體或亞成體魚(籃圈),中國則只產出成體。從資料上看,中國南海也產幼體的主刺蓋魚,但由於捕撈方式局限,導致無法供給市場。阿拉伯海、紅海乃至東非沿岸也有產出。在水族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紅海、東非產出的主刺蓋魚與東南亞沿海產出的是完全區別開的。紅海、東非的魚要比東南亞的價格高3~5倍。從外觀上看,紅海、東非的個體的體幅要比東南亞地區的略高,顏色更為深,其它區別不大。之所以有價格差異,可能和其產量有關。
上:幼魚或亞成魚 ;下:成魚上:幼魚或亞成魚 ;下:成魚
健康的主刺蓋魚是刺蓋魚中最容易飼養的品種,但如果挑選了患有疾病或捕撈方式不正確的個體,那基本是不能成活的。挑選健康主刺蓋魚不是太困難的事情,需要格外關注魚的面部顏色和游泳姿態。健康的成魚面部白色部分很鮮亮,而且有光澤。若是感染了疾病或內臟有所損害的魚,面部則呈現出灰色、深藍色或咖啡色。該種魚非常活躍,膽量也非常大,通常健康的個體會在水族箱中游來游去,而且不停地尋找食物。如果發現魚出現呆滯或膽怯怕人的現象,則不要挑選。亞成魚的挑選方式肯定不能只看臉色,因為它們還沒有蛻變出白色的面容,可以看身體上藍色部位是否有光澤,健康的個體身體能發出金絲絨般的光芒,而有問題魚會出現體色暗淡,白色花紋和藍色基色渾濁,眼睛沒有光澤,有的身上還有水印暗斑。
不要心存僥倖去購買商家打折出售的刺蓋魚,患病的魚死亡速度十分快,也許當天你看到某條魚被打折出售,明天它就出現在垃圾桶中。

飼養方法

主刺蓋魚能接受多種餌料,魚、蝦肉也好、白菜也好、顆粒或薄片飼料也好,照單全收。但對於體長在30~1000px(1px=0.4毫米)的完全成熟個體,最好給予直徑在0.5~25px的魚肉丁或顆粒飼料,太小的飼料會讓其不屑光顧,並造成它們吃不飽,抵抗力下降。該種魚的排泄量非常大,水族箱要配備高效的生物過濾系統。不要嘗試把成年的主刺蓋魚飼養在礁岩水族箱中,它們非常喜歡吃腦珊瑚手指珊瑚五爪貝,飢餓的時候還吃其它珊瑚,甚至可以吞下小魚。它們特喜歡咬軟骨魚的皮膚,不適合和鯊魚與一起飼養。雖然亞成魚和小於500px的成體魚似乎可以暫時在一些大型的礁岩水族箱與珊瑚和睦相處,可當它們強健到足可以抵禦部分珊瑚的毒素時,則必然開始大肆糟蹋。
最小魚缸
568升
養殖兼容性圖表養殖兼容性圖表

養護級別
2(註:1 容易、2 中等、 3 困難、4 專業)
生性
具攻擊性
壽命
家養壽命低於10~15年。繁殖成功率極低。
活石搭配
謹慎推薦
水環境
水溫:22℃~27℃,水質碳硬度: 8~12度
酸鹼度:8.1~8.4,水比重:1.02~1.025
最大體長
38厘米(成魚)1' 3"
飲食結構
雜食性。海藻類螺旋藻搭配其他水族食品
原產地
印度-太平洋
共生物種
主刺蓋魚與其他魚類共生,此魚屬大Angelfish,右圖第2行
圖中:Y = 共存;C = 謹慎共存;N = 不共存

注意事項

亞成魚要生長到250px以上才開始變化自己的體色,完全變身的時間則和生活的環境有關係。如菲律賓的野生個體,一般在375px就全部為標準的成體魚了,而在採集於印尼的個體中卻能見到體長450px後仍沒有變身的亞成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亞成魚的變身更為遲緩,而且由於食物和生活空間的關係,往往變身不是很充分。不是頭部完全變化了而尾部還保持了藍色圈紋,就是身體完全變成橫向條紋但面部還保留著幼魚的花紋。這樣會影響魚本身的美麗,最好讓其從小就生活在很大的水族箱中(比如1000L以上),幫助它們成功完成變身過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