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皇冠美繪本·朝花夕拾》編輯推薦:感懷歡樂童年韶光,追求澄淨人性光輝,揮灑浩然文學精神,構築當代文學史上最真實的心靈風景。《皇冠美繪本·朝花夕拾》收錄魯迅創作生涯中惟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一部分的精品小說,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等。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使用的筆名。魯迅1898年入
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次年改入
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在那裡初步接受了進化論思想。1902年赴日留學,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大量閱讀西方近代科學、哲學和文學書籍,並開始寫科學論文。1904年他入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不久棄醫從文。1906年回到東京,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並與周作人合作市永擊,翻譯詢捆烏出版了《域外小說集》,寫了《人的歷史》協旬背、《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
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爆發時,積極組織宣傳活動。1912年到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920-1926年,先後在北京大學、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26年赴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1927年到
廣州中山大學,任文科主任和教務長,10月,赴上海,開始了更加光輝的戰鬥歷程,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圖書目錄
《朝花夕拾》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草園到三味書屋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朝花夕拾》後記
狂人日記
孔辨遙永嬸乙已
故鄉
阿Q正傳
兔和貓
社戲
序言
《朝花夕拾》小引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葛囑茅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射霉很可漏海估企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孔乙已
故鄉
阿Q正傳
兔和貓
社戲
序言
《朝花夕拾》小引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