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釧影樓回憶錄》是包天笑的晚年回憶。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鴛鴦蝴蝶派”小說的聖手。他加入《時報》館後,始終在文壇與報界馳騁,著有《留芳記》、《春江夢》、《上海春秋》,譯有《馨兒流浪記》、《迦因小傳》等,在當時都膾炙人口。這部回憶錄,是他移居香港後完成的。
基本介紹
- 書名: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釧影樓回憶錄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62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作者:包天笑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079743, 75000797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百科史學·回憶錄叢書:釧影樓回憶錄》是包天笑的晚年回憶,曾在香港風靡一時,也有部分流入大陸。但是幾十年後,這部珍貴史料在香港、大陸都幾近絕版,已經難得一見。包天笑生活的時代,是社會民情激盪,滄桑巨變的時代。他以作家兼做報人,一生交遊廣闊,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類不一,閱歷十分豐富,對社會的政情、世情與民情,都有深入的體察和了解。他寫這本回憶錄時,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但記憶力恆逾常人,對蘇州風物與民初人物的描繪,尤其楚楚有致,親切感人,令人有歷歷在目之感。為社會文化史與地方風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貴的資料。而文筆的隨心所欲,搖曳多姿,也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孫,筆名天笑、拈花、春雲、釧影、冷笑、微妙、迦葉、釧影樓主等。著名報人,小說家。1876年出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天笑是他的筆名。清秀才。幼進私塾,為富家開館。懂日語。曾任山東青州府學堂監督。1903年到上海,在上海時報館工作,編輯《時報》副刊《餘興》,同時為有正書局編輯《小說時報》、《婦女時報》,並在小說林社兼職。參加南社。1919~1921年為文明書局編《小說大觀》,1922~1923年為大東書局編輯《星期》周刊。又為《滑稽畫報》任文字編輯,所編刊物風行一時。1935年,在上海《立報》,繼張恨水之後接編《花果山》副刊。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發表《且樓隨筆》,《釧影樓回憶錄》等。1973年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譯很多,有100多種。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樓》、《包天笑小說集》等,譯有《空谷蘭》、《馨兒就學記》等。
媒體推薦
人生九十已屬不易,難得的是,九十幾歲的包天笑頭腦清晰尚能敏捷為文,特別是記憶力恆逾常人。他自出生地蘇州城西花轎巷、時年五歲寫起,所著《釧影樓回憶錄》,雖洋洋60餘萬言,但分為一百幾十個一千至幾千字的小篇幅,且各自成章,以文言功底而弄白話,文字言簡意賅,有一種醇厚的平白,親和耐品,人與世事皆鮮明浮凸於紙上。難怪此書成書時,他雖已九秩高齡,其名其書一如時尚,在香港風靡一時。想來內容豐富至極,文字生動如畫各有其功。
——《濟南日報》
包小姐的舊中國,不避風花雪月醇酒婦人,比讀有些前輩的正襟危坐道德文字更有興味。他以直筆寫自己的孟浪,亦寫友人的顛痴,如吃花酒的詩僧蘇曼殊,與日本藝伎合影赫然登上小報的張岳軍,記得還寫胡適之先生亦叫過局。他說“上海一班有志之士,高談革命,常在妓院門帘之下,比了酒家、茶肆、西餐館,慎密安適得多”。那倒是的。中國古來有人如此,近來有人如此,現亦有人如此。只是今天的有志之士,想借勾欄之地談革命談改良還是談別的什麼,恐怕不是進到KTV包房,就只有鑽進洗腳房。我雖然喜舊厭新,當然還不至於認定舊的都好,新的全黑,但比較而言,還是覺得包小姐筆下吃花酒的那班才人有運氣,而且更有意思更有品味。“這事真有趣極了”!
——《南方都市報》
《釧影樓回憶錄》中,有非常好玩的細節,妙趣橫生,仿佛出自小說中,好比小說家言,可是這些豐富的細節是真實傳神的。他在《軍閥時代的嫖與賭》寫道,軍閥張宗昌賭品最差,輸也罵人,贏也罵人,裝瘋作勢,吆五喝六,還作弊;而文官王克敏賭品最高,無論輸多少,毅然處之,口中咬的雪茄菸,灰有一寸多長,可以永久不墜。《釧影樓回憶錄》中這樣的逸聞趣事,俯仰皆是,讀之莞爾。這本六百多頁的回憶錄,作為枕邊書讀起來有點累,可包天笑的文筆,饒有趣味,手不釋卷,竟浮一大白。書中的諸多掌故,可作酒中談資,亦可拿來下酒。如觀劇不宜太多劇透,鑑定完畢,只像嚴鋒那樣兩個字:好書!
——《環境經濟》
——《濟南日報》
包小姐的舊中國,不避風花雪月醇酒婦人,比讀有些前輩的正襟危坐道德文字更有興味。他以直筆寫自己的孟浪,亦寫友人的顛痴,如吃花酒的詩僧蘇曼殊,與日本藝伎合影赫然登上小報的張岳軍,記得還寫胡適之先生亦叫過局。他說“上海一班有志之士,高談革命,常在妓院門帘之下,比了酒家、茶肆、西餐館,慎密安適得多”。那倒是的。中國古來有人如此,近來有人如此,現亦有人如此。只是今天的有志之士,想借勾欄之地談革命談改良還是談別的什麼,恐怕不是進到KTV包房,就只有鑽進洗腳房。我雖然喜舊厭新,當然還不至於認定舊的都好,新的全黑,但比較而言,還是覺得包小姐筆下吃花酒的那班才人有運氣,而且更有意思更有品味。“這事真有趣極了”!
——《南方都市報》
《釧影樓回憶錄》中,有非常好玩的細節,妙趣橫生,仿佛出自小說中,好比小說家言,可是這些豐富的細節是真實傳神的。他在《軍閥時代的嫖與賭》寫道,軍閥張宗昌賭品最差,輸也罵人,贏也罵人,裝瘋作勢,吆五喝六,還作弊;而文官王克敏賭品最高,無論輸多少,毅然處之,口中咬的雪茄菸,灰有一寸多長,可以永久不墜。《釧影樓回憶錄》中這樣的逸聞趣事,俯仰皆是,讀之莞爾。這本六百多頁的回憶錄,作為枕邊書讀起來有點累,可包天笑的文筆,饒有趣味,手不釋卷,竟浮一大白。書中的諸多掌故,可作酒中談資,亦可拿來下酒。如觀劇不宜太多劇透,鑑定完畢,只像嚴鋒那樣兩個字:好書!
——《環境經濟》
圖書目錄
自序
緣起
我的母親
上學之始
上學以後
我的父親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劉家浜至桃花塢
中落時代
兒童時代的上海
延師課讀
記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視眼
兒童時代的娛樂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裡
我的拜年
自桃花塢至文衙弄
記顧九皋師
桃塢吳家
扶乩之術
出就外傅
記朱靜瀾師
讀書與習業
小考的預備
考市
縣府考
院試
觀場
讀書與看報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試
父親逝世之年
父親逝世以後
適館授餐
訂婚
進學
入泮
記徐子丹師
求友時代
西堂度曲
外國文的放棄
東來書莊
木刻雜誌
譯小說的開始
蘇滬往來
煙篷的故事
名與號
釧影樓
結婚
初到南京
記蒯禮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齋譯書處
金粟齋時代的朋友
重印《仁學》
金粟齋的結束
巡遊譯書處
回到蘇州
吳中公學社
重幃棄養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記青州府中學堂(一)
記青州府中學堂(二)
青州風物
青州歸來
移居上海之始
新聞記者開場
在小說林
息樓
女學校教書
女學生素描
《時報》的編制
集會結社
編輯雜誌之始
還鄉一二事
一天的臨時記者
編輯小說雜誌
在商務印書館
記餘黨沈壽事
春柳社及其他
《時報》懷舊記(上)
《時報》懷舊記(下)
回憶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參觀《朝日新聞》
記上海《晶報》
釧影樓回憶錄續編
續編自序
關於《留芳記》(上)
關於《留芳記》(下)
緣起
我的母親
上學之始
上學以後
我的父親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劉家浜至桃花塢
中落時代
兒童時代的上海
延師課讀
記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視眼
兒童時代的娛樂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裡
我的拜年
自桃花塢至文衙弄
記顧九皋師
桃塢吳家
扶乩之術
出就外傅
記朱靜瀾師
讀書與習業
小考的預備
考市
縣府考
院試
觀場
讀書與看報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試
父親逝世之年
父親逝世以後
適館授餐
訂婚
進學
入泮
記徐子丹師
求友時代
西堂度曲
外國文的放棄
東來書莊
木刻雜誌
譯小說的開始
蘇滬往來
煙篷的故事
名與號
釧影樓
結婚
初到南京
記蒯禮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齋譯書處
金粟齋時代的朋友
重印《仁學》
金粟齋的結束
巡遊譯書處
回到蘇州
吳中公學社
重幃棄養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記青州府中學堂(一)
記青州府中學堂(二)
青州風物
青州歸來
移居上海之始
新聞記者開場
在小說林
息樓
女學校教書
女學生素描
《時報》的編制
集會結社
編輯雜誌之始
還鄉一二事
一天的臨時記者
編輯小說雜誌
在商務印書館
記餘黨沈壽事
春柳社及其他
《時報》懷舊記(上)
《時報》懷舊記(下)
回憶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參觀《朝日新聞》
記上海《晶報》
釧影樓回憶錄續編
續編自序
關於《留芳記》(上)
關於《留芳記》(下)
文摘
在五歲以前,我是完全不能記憶了,我的知識,就算是從五歲開始了吧。因為我是五歲就上學了。
我的出生,是在蘇州城內西花橋巷一個宅子裡。這宅子並不是我家所有,我家只是租著住居而已。及至我略知事物,以及五歲上學的年齡,我家已遷到閶門內的劉家浜房子裡了。我所出生的花橋巷房子,直到如今,沒有進去看過。僅在十二歲那年跟隨父親,走過西花橋巷,父親指點給我看:“這是你生出的地方!”我只在門口望了一望。
我們只有姊弟二人,姊姊長我三歲。我家不用奶媽,都是我母親乳養大的。自從我生出以後,姊姊是祖母領去同睡了,我是專依戀著母親了。我記得我是常常捧著母親的面頰,勾著母親的頭頸而睡的。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母親吐過一次血,那時西醫還不曾流行到中國內地來,但是中國也知道有些吐血是一種肺癆病,而且要傳染給人的,母親便不許我向她面對面睡在一床了。我因此哭了幾場,母親忍不住了,另設一被,另具一枕,只許我睡在床的另一頭,不許和她親近。
我的出生,是在蘇州城內西花橋巷一個宅子裡。這宅子並不是我家所有,我家只是租著住居而已。及至我略知事物,以及五歲上學的年齡,我家已遷到閶門內的劉家浜房子裡了。我所出生的花橋巷房子,直到如今,沒有進去看過。僅在十二歲那年跟隨父親,走過西花橋巷,父親指點給我看:“這是你生出的地方!”我只在門口望了一望。
我們只有姊弟二人,姊姊長我三歲。我家不用奶媽,都是我母親乳養大的。自從我生出以後,姊姊是祖母領去同睡了,我是專依戀著母親了。我記得我是常常捧著母親的面頰,勾著母親的頭頸而睡的。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母親吐過一次血,那時西醫還不曾流行到中國內地來,但是中國也知道有些吐血是一種肺癆病,而且要傳染給人的,母親便不許我向她面對面睡在一床了。我因此哭了幾場,母親忍不住了,另設一被,另具一枕,只許我睡在床的另一頭,不許和她親近。
序言
距今二十餘年前,清夜夢回,思潮起伏,因想到年逾七十,蹉跎一生,試把這個在前半生所經歷的事,寫些出來,也足以自娛,且足以自警。先從兒童時代,寫了家庭間事,成數萬字。既而興之所至,從青年時代到中年時代,斷斷續續,一直寫下去,又成了若干萬字。後經流離轉徙,意興闌珊,也遂擱筆了。實在說來,那時的記憶力更不如前了。此種記載,原不足存,更不足以問世,或存之為兒孫輩觀感而已。但我輩既生存於這個時代,又薰染於這個境界,以欲留此鴻爪的一痕,又何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