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品牌介紹,歷史溯源,發展歷程,榮譽獎勵,產品特色,製作方法,
品牌介紹
位於瀋陽中街商業區小北門裡的馬家燒麥是瀋陽歷史上成立最早的回民餐館,它歷經二百多年的 演變發展,現以成為馳名中外的特級回民飯店。早在清朝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回民馬春在奉天府(瀋陽城內)做燒麥生意,他手推獨輪車,在熱鬧的街道邊包邊賣,可謂瀋陽“燒麥”開始。道光八年(1828年)其子馬廣元在小西門外拉馬租用兩間板房約20平方米,掛匾營業,取名“馬家燒麥”,馬家燒麥選料精細,風味獨特,別具一格,其名不脛而走,傳遍沈城,招來名人雅士爭相品嘗,登門客絡繹不絕。後由馬家第三代鴻芳、馬銘卿兄弟倆經營。1956年6月馬家燒麥在小北門路東整修30多平米營業室由馬家二位兄弟主持重新開業。1963年,馬家第五代傳人馬繼亭繼承祖業。將燒麥的配料,製作方法,獨特技巧全部繼承下來,屬守“金買名,千金買譽”的宗旨,使馬家燒麥傳統風味青出於藍勝於藍。馬家燒麥變成二層樓,營業面積800餘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馬家燒麥在總經理、國家高級技師、國家級評審、丁福昌先生帶領下,連續榮獲瀋陽市十佳“最佳風味”食品獎、遼寧省清真大獎賽“優質風味金獎”。1997年12月由中國內貿部、中國烹飪協會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同月被瀋陽市人民政府評定為“瀋陽市風味名品”和“風味名店”。2002年被中國內貿部評定為“中國名點”。
歷史溯源
馬燒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那時,回民馬春每天推車到瀋陽城內小西門裡糧食市等熱鬧場所,隨車攜帶原料炊具,邊包邊賣。由於他做的燒麥配方獨特,選料精細,吸引了不少的顧客,並小有名氣。這在瀋陽當時來說是獨此一家,也是瀋陽燒麥之始。
道光八年(公元1882年),馬春之子馬廣元在小西城門攔馬牆外開設了兩間門市的作坊,正式掛起“馬燒麥”的牌匾,燒麥作為一種新的美食開始在沈城流傳開來。
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由於“馬燒麥”精工細做,不斷研究改進,終於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別具一格的燒麥美食。“馬燒麥”的大名不脛而走,傳遍了沈城內外,成為社會各階層深受歡迎的美味佳肴。各界名人雅士爭相品嘗,顧客絡繹不絕,生意興隆大振。
相傳,著名回族愛國將領左寶貴十分喜歡吃燒麥,他經常光顧“馬燒麥”,左大人的親臨自然令小店棚壁生輝。據說,左大人還幫了“馬燒麥”不少忙哩!原來,光緒年間左寶貴奉命維修小西城門樓,位於城門下的“馬燒麥”需要動遷,如果遷到別處那就會大大的影響“馬燒麥”的生意,經過“馬燒麥”老闆的再三懇求,左大人十分開通的同意“馬燒麥”在小西城門附近另蓋了兩間房子繼續營業。所以“馬燒麥”能始終在瀋陽老城營業還多虧了左大人吶!
發展歷程
馬家燒麥製作史可追溯到190多年以前。早在清嘉慶元年(1796),回民馬春便推車到瀋陽城內各熱鬧場所邊包邊賣燒麥,因其選料精良、配方獨特,顧客很多,已小有名氣。道光八年(1828),其子馬廣元繼承父業,在瀋陽市小西城門攔馬牆處開店,掛上了"馬家燒麥館"的招牌,名氣日振。
1961年馬家燒麥館遷到城內小北門裡,進一步改進制作工藝,形成其獨特風味,名揚東北三省。但到60年代中期,因原材料不足,又忽視傳統製作方法,燒麥質量下降,名氣受挫。1978年以來,政府大力支持其發展,把燒麥館面積擴建3倍,撥平價牛肉、原料等使之恢復傳統投料標準,選派馬春第五代人馬繼亭任技術指導,改機械壓面為傳統手工擀麵,燒麥質量勝過從前,不但味道鮮美,而且造型美觀,備受顧客好評。許多伊斯蘭教國家訪沈客人,大多前去品嘗。現馬家燒麥已被市政府命名為瀋陽市名牌風味食品。
榮譽獎勵
馬燒麥連續獲得省、市“最佳風味”食品獎,遼寧省清真大獎賽“優質風味獎”,全國首屆清真食品大獎賽獲“優質風味獎”,97年12月被中國內貿部、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同月,被瀋陽市人民政府評定為“瀋陽市風味名品”。2002年被中國內貿部評定為“中國名點”。
2006年被商務部認定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
產品特色
馬家燒麥的妙處就在於:用開水燙麵,柔軟筋道,用大米粉做補面,鬆散不粘,選用牛的三叉、紫蓋、腰窩油等三個部位做餡,鮮嫩醇香。制餡要求嚴格,須將牛肉剔淨筋膜然後剁碎;用清水浸喂,加調料拌勻不攪,呈稀疏狀的"傷水餡",攏包時不留大纓,形如木魚,成熟後皮面亮晶,柔軟筋道,餡心鬆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猶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特點:選料考究,製法精細,成品餡滿徽露,皮白不粘,呈石榴狀,吃起來香氣四溢,回味無窮。馬家燒麥始見於清朝光緒年間,因店主人姓馬而得名。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店內服務周到,雅座布置考究。如今,承德的馬家燒麥仍遠近聞名。
製作方法
工藝
和面:取精麵粉5000克,用開水燙麵(可稍硬些)放到案板上揉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