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參與阮氏中興,
簡介
百多祿(越南國語字:Bá Đa Lộc,1741年11月2日-1799年10月9日),部分越南文獻亦作伯多祿,是一位活躍於印度支那地區的一位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屬巴黎外方傳教會。亦為阮朝開國皇帝世祖嘉隆帝阮福映的重臣,這個洋人終身為阮福映服務,最後在從征途中病死,被阮福映追贈為太子太傅 悲柔郡公(越南語:Thái tử Thái phó Bi nhu Quận công)。
百多祿是其在越南時使用的名字,其真實法文名字是皮埃爾·約瑟夫·喬治·皮諾(Pierre Joseph Georges Pigneau),常以皮諾·德·貝爾內(Pigneau de Béhaine)或皮埃爾·皮諾克斯(Pierre Pigneaux)的名字出現在西方文獻中。
參與阮氏中興
阮福映在1776年西山阮惠占領嘉定後逃至暹羅,後由於協助暹王攻打緬甸取勝之功,而得到暹王支持軍餉。但想要復國的阮福映並不滿足於此,這時他所認為的密友百多祿主教出現了。阮福映在百多祿的神學院里避難,後入暹羅。1777年11月,阮福映重據河仙,並於1778年乘勝追擊,占領平順省。百多祿則幫助他們從葡萄牙人那裡獲得武器,也組織了三艘葡萄牙軍艦為阮福映助陣。此後成為阮福映的顧問。
阮福映復國心切,首先想到了擁有近代化軍備的法國。他全權委託百多祿攜帶國書及年僅4歲的王子阮福景(越南語:Nguyễn Phúc Cảnh ,英睿皇太子Anh Duệ Hoàng thái tử),乘船前往法國請求軍事援助。許諾將崑崙島、會安兩地割讓法國,以此換取法國的軍援。不過,百多祿在法國的交涉並不順利。百多祿與王子阮福景於1784年出航,中間在印度的法屬殖民地本地治里滯留20個月,至1787年才駛抵法國。
在法國,百多祿與阮福景覲見國王路易十六,阮法雙方締結了《越法凡爾賽條約》(越南語:Hiệp ước Versailles năm 1787 ),其內容大抵如下:
1. 法國支援阮王4艘軍艦,1200名步兵,200名炮兵及250名黑人士兵,並供應充足的槍枝彈藥;
2. 阮王將會安、崑崙島割讓法國;
3. 阮王保證法國在越南的貿易特權,不得與其他歐洲國家貿易;
4. 當法國在東方需要軍事物資,阮王必須予以幫助;
5. 阮王復國後,每年需建造一艘與法國援助軍艦一樣的船隻奉還法國。
簽署條約之後,路易十六命令印度本地治里殖民地當局執行援助事宜。不過,由於當時法國國內革命呈現一觸即發之勢,這個援助條約實際上並未付諸實行。百多祿見法國政府不願出兵,只好自行募兵購械,並連同法國教官20人滿載軍械回到越南。
阮福映任用西洋士官訓練軍隊、建造艦艇、鑄造槍炮,經過整頓,戰鬥力大增,在1793年水陸並進,連克延慶、平康、富安、平順四座府城,然後在屍耐海口大敗西山水師,直逼西山帝所在的歸仁城。從1794年起,百多祿同阮福景一起,參加了所有阮朝的戰役。
1799年10月,百多祿因痢疾在歸仁逝世。阮福映將百多祿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葬於西貢。在祭文里,阮福映盛讚百多祿是“有史以來出現在越南朝廷中最傑出的外國人”。1799年12月16日,百多祿的遺體被埋葬在西貢,所有越南皇子、高級士大夫以及12000名禁衛軍和40000追悼者出席了他的葬禮。阮福映親自寫下祭文,稱讚了百多祿為阮氏所作的貢獻,以及自己與百多祿的友誼。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富春築壇祭天稱帝,建立年號嘉隆。嘉隆元年(1802)十一月,阮福映一統南北、大告武成。阮福映不僅實現了復國的夢想,還完成了統一全國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