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規模,冰臼的形成,發現過程,發現的意義,爭議,
規模
白龍潭巨型冰臼,分布於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昌(平)赤(城)公路邊的白龍潭,北緯40度24分51.42秒, 東經116度14分38.22秒, 海拔高度477米。巨型冰臼經大莊科鄉全部清理臼中的堆積物後的實測結果,最大口寬為20米,最深為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石組成。是我國已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冰臼中,發育最特徵、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最為壯觀和完美的冰臼。從網上下載的500多個國外冰臼的特徵看,白龍潭巨型冰臼,也是目前世界十分罕見和奇特的巨型冰臼。
冰臼的形成
冰臼,是古冰川融水,沿古冰川表層裂縫,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方式形成“滾流水鑽”,對下覆堅硬的花崗岩石,進行強烈沖蝕作用下形成的。由於其具口小肚大,酷似我國古代用於椿米的石臼而得名。
發現過程
延慶縣大莊科鄉政府宣傳委員吳廷才告訴《北京科技報》,神秘的大水坑位於大莊科鄉昌赤路與蓮花山路交叉口的白龍潭橋下,四周草木豐茂,一條小溪從谷底流過,與普通山谷並無區別。在上世紀80年代,白龍潭水量豐富時,最深的地方有3米多。近些年持續乾旱,只剩下1米多深的水。2010年7月,他們計畫對昌赤路兩側道路景觀進行美化治理,於是就想把白龍潭清理一下,四周壘上石頭,打造一個水景觀。可是,在清理時發現,原本只有幾米深的水坑,結果越挖發現越深,後來調來大型挖掘機挖了一個多月。等整個大石坑全部裸露,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石潭猶如一個圓罈子,鑲嵌在巨大的花崗岩中心,開口呈橢圓形、四壁光滑,徒手無法攀登。
經過清理,實測結果是,最大口寬為20米,最深為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石組成。據附近村裡的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這個坑裡的水很深,大人們從不讓小孩靠近,所以至今沒有人看到過巨坑的真面目。
發現的意義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是古冰川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那時的延慶和北京地區,就象現代南極和格陵蘭冰蓋一樣,全為白芒芒連成一片的冰雪所覆蓋。冰層厚最少在千米以上。依據冰川氣候具有全球性變化特徵,和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的冰川發育,只有全球最大冰川發育時期才有可能到達延慶和北京地區的規律.
白龍潭巨型冰臼大約形成於距今2—3百萬年的笫四紀早期。因此,白龍潭巨型冰臼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不但對研究當地和北京地區的古氣候、古環境,和研究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趨勢分析與預測,提供重要依據。對當前全球頻頻出現極端氣候、環境也就不難理解和不足為奇了。同時對發展當地的旅遊經濟、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提高當地百姓的科學素質與水平,提供十分難得的機會和良好的場所與教材;不但完全證明了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創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正確性和卓識遠見,中國東部中低山區,不但有第四紀古冰川運動普遍存在,同時規模之大,也是完全出乎人們意料之外。同時也為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有無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重大地學問題,從此殊途同歸、偃旗息鼓,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白龍潭巨型冰臼,與全國和世界各地分布的冰臼的特徵基本相同,形態上近圓形為主、垂直地面分布、和口稍小肚較大等。從目前我國和世界各地冰臼的大量發現,已充分證明其空間分布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在特徵上具有特有性和專屬性,已成為第四紀冰川地貌家族中的“DNA”,即那裡有冰臼發現,就可以證實那裡曾經有過第四紀古冰川運動的廣泛分布。冰臼,已成為第四紀古冰川存在的十分重要和可靠的鑑別標誌。因此,在白龍潭巨型冰臼分布區的周邊儘快投入一定人力、物力開展全面調查,摸清地區的資源,對持續發展當地社會經濟和對巨型冰臼的保護都是十分重要的。
極端天氣將不足為奇
這個巨型冰臼足以證明,古時候的延慶和北京地區,就像南極和格陵蘭冰蓋一樣,白茫茫連成一片被冰雪覆蓋,冰層厚度最少在千米以上,溫度大約在-15℃以下。韓同林分析說,從冰川氣候全球性變化的特徵,以及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的冰川發育情況來看,只有全球最大冰川發育時期才有可能到達延慶和北京地區,因此白龍潭巨型冰臼大約形成於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
白龍潭冰臼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不但有利於研究古氣候、古環境,更對現代氣候和環境的分析、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從大規模的冰川消融到全球變暖,其間經歷的變化幅度相當大。由此可見,當前全球頻頻出現的極端天氣也不足為奇了。我們要有思想準備,未來還可能會面臨千年不遇的極端氣候。
“知道”人類膚色變化
小小的冰臼中蘊含著超強的信息,不但透露出全球氣候演化的起點,還顯示了生物適者生存與人類進化的原動力。從冰臼的形成,不難推斷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大冰蓋時期,全球變冷,冰川覆蓋。那時候的地球就像一個大雪球,突如其來的寒冷迫使人類必須尋找適合的環境遷移,而輾轉到不同地域的人類,為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發生改變,其中膚色就是一個重要特徵。
“膚色是人類自身的保護色。”韓同林指出,當時,一部分古人類從冰川覆蓋的山地遷移到平原,開始了在黃土地里的生活,於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華北地區形成了“黃土發育區”,古人類為適應滾滾黃沙和狩獵條件,逐漸產生了黃色的保護膚色;在北歐,由於南臨地中海,古人類退無可退之時,只有努力適應極度嚴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強烈輻射則使古人類膚色白化“成為白色膚色人種的原生類”。
“在全球變冷之前,人類的膚色應該都是黑色。”韓同林分析,在中非,雖氣溫大大降低,但仍屬於熱帶雨林發育區,昏暗的熱帶雨林中黑暗的環境使古人類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膚。由此可見,研究冰臼,對探索人類膚色的形成,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爭議
對於這個深坑,有專家現場勘查後認為,這個巨型的深潭是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冰川時期的“冰臼”。有關專家指出,發現的這個神秘巨型石坑是二三百萬年前冰川時期“冰臼”的說法“站不住腳”。
對於在北京延慶一河谷內發現的一巨型壺穴,有專家提出了“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大冰臼”,“二三百萬年前的產物”、“千米厚的冰川曾覆蓋北京”之類的說法,曾親往實地考察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地質論評》編輯部主任章雨旭研究員指出,該壺穴位於河谷拐彎且變窄處,位於河道正中,不可能是“古代”的產物,是近現代大洪水時期在河道拐彎變窄處因漩渦沖蝕而形成,與冰川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