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名詞解析)

白馬義從(名詞解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

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義從
  • 外文名:The white horse form
  • 類型:善射輕騎兵武士
  • 定義: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
  • 特點: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
  • 活躍地區:北方幽州,燕代地區
  • 部隊目的:與北方胡人作戰
  • 部隊統帥:公孫瓚
  • 著名人物:公孫瓚、趙雲
簡介,記載,評價,興衰,

簡介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麴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胡人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
白馬義從統帥公孫瓚白馬義從統帥公孫瓚

記載

“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這兩段,描寫的都是瓚手下的白馬義從。史料記載中首次出現白馬義從是在181年,那么它的組建極有可能在179~180年間。白馬義從原指跟隨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瓚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評價

在浩瀚的三國歷史中,白馬義從就像一顆流星,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白馬義從是典型的輕騎兵部隊,有著強大的機動力和射程優勢。公孫瓚能依靠這支輕騎部隊長期威震塞外,並讓匈奴這樣的驍勇善戰的輕騎“世家”聞風而逃,不難看出,白馬義從無愧於東漢末年第一輕騎的美喻。

興衰

史料中記載中,胡人是何等懼怕瓚的白馬義從:“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
輝煌後就是墜落……在界橋之戰中,瓚的白馬義從碰到了它的剋星——鞠義的八百先登。戰局的情況,史料同樣有記載——“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白馬義從被殲滅,罪魁禍首當為瓚。在那場戰鬥中,瓚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
1、見敵兵少,便認為對方弱,輕視對方戰鬥力。
2、在最不適合白馬義從的地形,讓白馬義從衝鋒。
3、低級的用輕騎去對弩兵(八百先登屬步兵,但袁紹配給鞠義千張強弩)正面進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