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河(山東西南部河流(南四湖水系))

白馬河(山東西南部河流(南四湖水系))

白馬河境內古有泉十三,十二泉皆入白馬,此二泉為白馬之源。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水盛,及衰,掘泉為池,亦難見水出。源出泉後,本西南流,至荒王陵折西北流,沿尚寨、溪湖場故道尚存。水至溪湖場存留後,繞孟母林北之亭山折西流,經鳧村,穿今104道折西南流,故道尚存,但無水。至中心鎮後屯村北入今白馬河道。太平橋以下水體漸深,始建港口,為國家五級內河航運河道,水面與南四湖平。至曹莊南,匯入第三條支流望雲河,後偏西南流,愈南,匯入石牆河支流,折西偏南流,水面闊。越鄒城郭里鎮微山縣馬坡鎮魯橋鎮,至九孔橋村獨山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馬河
  • 地理位置鄒城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獨山湖,大沙河
縣區介紹,傳說,治理,

縣區介紹

鄒縣古泉十三,十二泉皆注白馬,西南行後,在永濟橋匯入古泗河,補充京杭運河漕運之水,然後南行入淮。前朝各代對白馬河的治理,均圍繞漕運進行。然京杭運道伴隨黃河的數次南侵被迫東移,從而造成運河之東,山前之水無法入泗,遂在運東低洼地存留,漸成湖泊,遂成濟寧南四湖
南四湖是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的統稱。原為古泗河沿線的一片窪地。公元前132年,黃河在濮陽西南決口,向南衝出一條新河注入古泗河,至此,黃河、泗河合流二十餘年,致使鄒、騰兩縣山前之水無法正常入泗,被迫滯蓄在泗河東岸成澤,但此時並未成湖,孔門仲子之後西遷鄒西魯橋,並在仲淺村之西設祖林。至元代,開挖濟州運河,泗河至此成為運河河道。元末,黃河曹州決口,洪水漫過濟寧、魚台豐縣沛縣流入泗河運道,此時,鄒、騰兩縣山前之水已經無法入泗,遂在濟寧之南、鄒縣之西、魚台之東滯蓄,逐漸形成方圓七十六里的南陽湖,將魯橋至南陽段的泗河故道淹沒在湖中,至此,泗河僅存源頭至魯橋一段,即今之泗河。仲家祖墳亦沒入湖中。
在南陽湖之南,泗河之東滕縣山前來水亦無法入泗,遂在滕縣與沛縣之間滯蓄,終成方圓一百八十里的昭陽湖
明朝嘉靖年間,黃河不斷侵入泗河運道,並越過泗河運道侵襲東部湖泊,運道連年不暢。1566年,明在南陽、昭陽二湖之東開挖南陽新河,充當新的運道,如此,原來注入泗河古道的鄒縣、滕縣東來之山水,受新運河阻隔,無法入湖,遂在新運河東岸的獨山腳下窪地滯蓄,漸城湖泊——稱獨山湖。這樣,南陽、昭陽、獨山三湖形成。
獨山湖形成的同時,昭陽湖之東,新運河河道接受東來滕縣山前之沙河、漷河、薛河之水,但新運道入河口常受三河攜帶泥沙淤墊,運道受阻,於是在皇甫、東邵一帶築壩阻絕東來之水,三河之水西無歸處,只好在微山一帶滯蓄,形成郗山、呂孟、張莊、微山等幾個相互連通的小湖。1604年,明政府又在微山夏鎮、李家口至韓莊湖口一線開挖新運道,運河河道再次東移,將原來在運河東岸的四小湖移至運道以西,成為承接北來南陽、昭陽兩湖以及湖東各河來水的總匯。因下游排水不暢,水位抬高,將原來形成的四小湖連成一片,逐成現今之微山湖。至此,在濟寧之南、鄒、騰之西,南四湖完全形成。即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
1950年,泗河改道,在辛閘村南、仲淺村北入湖。至此,原來白馬河由入泗再入湖改為直接獨入獨山湖,老泗河河道則成為入白馬河的一條支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白馬河從泗河水系中獨立出來,自成白馬河水系。
白馬河屬淮河流域湖東區水系,鄒縣境內河流原來均匯入泗河,南流入淮。但自元朝南四湖的形成,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白馬河獨立水系。白馬河幹流總長60公里,總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流域內河流56條,包括一級支流22條,主要有大沙河、望雲河、石牆河、石里溝、七里溝等,分支33條。鄒城境內幹流長41.6公里。
主要支流的情況:
大沙河:又名南沙河。源出城東張莊鄉徐嶺村南,自東向西流經張莊、匡莊、蓄積於城東西葦水庫,後向西經城南、在北宿吳官莊村西入白馬河。全長32.61公里,流域面積172.59平方公里。
望雲河:上接龍河,源出石牆鎮雲村東,由東向西流經石牆、唐村、在北宿曹莊村南入白馬河。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69.16平方公里。
石牆河:上接苗莊河,始於石牆趙樓村南,自東向西流經石牆、郭里兩鎮,在郭里鎮北臥牛大橋處入白馬河,長14.97公里,流域面積75.97平方公里。
石里溝:源起平陽寺鮑店村南,由北至南流經平陽寺、太平兩鎮,在白馬河農場西入微山境,在馬坡大橋處南入白馬河。
七里溝:又稱薄梁河。源起郭里下鎮北山西側,西流出境,在微山縣,在微山縣入白馬河。

傳說

相傳此河的源頭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名曰陳州。有一日,天宮有一條龍貪圖玩耍,錯下了大雨,造成人間莊稼淹沒,房屋倒塌,屍骨漂浮,怨聲載道。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把它痛打了一頓,這龍昏沉之中,掉落陳州山崖之上。百姓們發現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趕來燒香磕頭,有的趕來看稀奇。其中有一富翁,捻著鬍鬚,含笑說:“難得難得!龍肉可治百病,吃了可以長生不老,這是老天爺給咱百姓的神福哇!”在場人都信以為真,在富翁的帶動下,將龍分隔而食之。
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一位神仙扮成道人去陳州化緣。挨門討水觀之,皆有龍的油星漂浮其上,唯獨一位少女端出的水沒有龍的油星。道人讓少女叫她的老人出來,叮嚀道:“明天天亮前,您娘倆一定要到城西山崖上,那裡有一匹白馬,你們騎上往西跑去,不出十里可別回頭。”娘倆不解其意,想問個明白,但道人僅說了句“此乃天機”,就不見了。次日,天還不亮,娘倆到了山崖上,果見一匹白馬正向他們點頭。那馬臥倒,娘倆上去,便站起身西馳而去。跑出數里,回頭一看,陳州已是一片汪洋。後人們稱之為奇湖,後訛傳為溪湖。因她們不會騎馬,韁繩拉在地上劃出的一道深溝,變成了一條河,名白馬河。

治理

白馬河發源於鄒城市白馬泉,流經曲阜兗州鄒城微山4縣(市),於微山縣魯橋鎮九孔橋村獨山湖,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較大支流有石里溝、石牆河、望雲河、大沙河等。
建國前白馬河槽寬僅8-10米,上游無堤防,三岔口以下始有小堤,堤高1米左右,頂寬0.5米。建國後上游修建攔蓄工程,中、下游浚河築堤,幹流防洪標準達二十年一遇,除澇標準達三年一遇。
1952年對白馬河進行拓寬加深,設計河槽寬度石里溝入口以下為80米,石牆河至石里溝為70米,大沙河口以下為50米,大沙河口以上為30米。堤距石里溝口以下420米,石里溝至石牆河口300米,石牆河至大沙河口220米,大沙河口以上為100米。挖深1.5-2.0米。治理長度52公里(從入湖口至牛廠)。由滕縣專署組織7縣民工11.3萬人,於1952年3月8日開工,4月19日完成,並建成三岔口太平山北林廠3座砌石漫水橋,七里溝、淵源泉、高石、紀溝、韓村、紀溝東、廣濟橋、大馬溝、曹莊等9座涵洞,國家投資41萬元,小米139萬公斤。
1966年第二次治理白馬河,幹流從望雲河口至九孔橋挖河復堤並結合挖引河引湖灌溉,長28.6公里,湖內疏浚1.5公里。改建、新建魯橋、果莊、曹莊3座生產橋。出民工4.5萬人,於1966年11月26日開工,次年汛前完工,共做土方499萬立方米。
1972年7月6日白馬河大水,馬樓站實測洪峰568立方米每秒,乾支決口69處,15個村莊被水包圍,沖毀橋涵32座,淹地30萬畝。中共濟寧地委、行署決定對白馬河再次進行擴大治理。1974年和1975年首先治理主要支流石里溝。挖河築堤長13.5公里,建公路橋1座,生產橋6座,涵洞10座,由鄒縣、微山兩縣施工,國家投資85萬元。
1975年中共濟寧地委組織鄒西白馬河流域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自1975年8月至1980年6月,歷時5年,治山15片,3.2萬畝,治窪22片,11.6萬畝。治理白馬河幹流60公里及石牆河、望雲河等8條支流,長75.4公里。建橋47座,涵洞28座,改
建及新建排灌站31座,河道跌水6處,出民工16.5萬人次。完成土方1894萬立方米,砌石5.8萬立方米,工日1560萬個,投資1280萬元。同時,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挖泥船3艘,疏浚湖內段長4公里。白馬河幹流治理後,防洪達二十年一遇、除澇達三年一遇標準。
白馬河上游山區建成西葦大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41座,共控制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總庫容達1.2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