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戰

白馬之戰

白馬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初期,司空兼車騎將軍曹操,採用聲東擊西戰法,解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襲斬袁紹大將顏良的作戰。

白馬之戰,發生在今日滑縣境內。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縣誌》記載,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今滑縣東北),曹操採納荀攸之計,引兵先到延津,佯裝渡河去襲擊袁紹後方,準備乘袁紹分兵應戰之機,再以輕裝部隊回襲白馬。袁紹不知是計,果然派出部分軍隊往延津應戰,曹操立刻派關羽突襲白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顏良於萬馬軍中,因此白馬之戰又稱“白馬解圍”。

基本介紹

  • 名稱:白馬之戰
  • 地點: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
  • 時間: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 參戰方袁紹曹操
  • 結果:曹操勝利
  • 傷亡情況:袁紹大將顏良戰死
  • 主要指揮官:曹操、袁紹
背景,過程,後果,演義,點評,

背景

190年前後,漢朝陷入軍閥割據。經過數年的重組和兼併,華北被兩位軍閥以黃河為界一分為二:顯赫的袁紹在河北,他的舊盟友曹操在河南。顯然一場衝突在所難免,雙方都迅速聚集軍隊在黃河沿岸防守。
當時,白馬在黃河南岸,對面即軍事重鎮黎陽。白馬和黎陽間的渡口作為袁、曹領地的南北通道,極其重要。八月(199年9月8日 - 10月7日),曹操親自進軍黎陽近郊誘敵,讓東郡太守劉延屯白馬,以使曹操軍在第一線防禦袁紹時能對袁紹的堡壘一目了然。曹操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南面具有地利的官渡,於是守御白馬只剩延緩敵軍渡河進軍的意義了。
曹操還在附近的延津安排了于禁的兩千軍隊,回師許昌作進一步備戰。200年正月(2月3日 - 3月2日),曹操撲滅了劉備在徐州的叛亂後,重返官渡前線。

過程

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率軍先佯裝在延津(今河南汲縣東)渡河,做出襲擊袁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後,輕兵急進,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依行其計,袁紹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里時,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將軍張遼關羽率先進擊。經過一番交戰,關羽望見了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在張遼軍隊的掩護下,關羽策馬衝到顏良身邊,在萬眾之中刺死顏良,又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從始自終,袁軍諸將都不能擋住關羽。曹操揮動著自己手中所持“麾”,徐晃等人的後續部隊奉令衝殺。袁軍潰散,遂解白馬之圍。

後果

白馬得勝後,曹操認為在白馬的前哨守不住,將其中的人和軍備向西運往延津袁紹渡河追擊,在黃河南岸攻擊運糧車隊。由此引發了延津之戰,這支劫掠糧食的軍隊被誘入曹操設下的埋伏,袁紹的又一名將文丑被殺。曹操大挫敵軍銳氣,順利撤回官渡。他早已準備在官渡決戰了。
關羽因功被封為漢壽亭侯。但他認為殺顏良幫了曹操的大忙,足以回報曹操的厚待,放棄了曹操的全部賞賜並留書出走,重歸劉備。曹操敬慕關羽的忠誠,不許部將追趕。

演義

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在第25章提及了白馬之戰,敘述如下:
顏良率先鋒軍10萬,攻劉延於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關羽新降曹操並得了很多賞賜,希望參加對顏良作戰以回報曹操的厚待,但曹操並不認為非用關羽不可。曹操親率5萬迎戰顏良,但被顏良部下精兵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舊將宋憲魏續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敗走。雙方休戰。
在謀士程昱建議下,曹操猶豫地召見關羽,怕他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次日,顏良軍列好陣,關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頂向下看,遠遠看見了顏良的麾蓋。關羽跨上赤兔馬沖入敵軍。顏良未及回擊,即被關羽所殺。關羽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曹操在白馬之戰中獲勝,殺敵軍無數,還劫奪了很多物資。

點評

此戰,曹操從被動中力爭主動,指揮靈活,用聲東擊西計,突襲成功。曹軍初戰告捷,有利於官渡之戰發展。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延津之戰”,與“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李筌:曹公北救延津,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分兵勢乃可。公致兵延津將欲渡,兵向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留,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行趨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戰。使張遼關羽前進擊破,斬顏良,解白馬圍。此乃示以遠形,而近襲敵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