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樓賦

白雲樓賦

雄偉壯觀的白雲樓成為濟南一大景觀,自然引得文人墨客撰文賦詩,吟誦多多。由寫白雲樓而贏得功名的首推元朝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 (1270~1330),字希孟,號雲莊,元代濟南路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極少數做過高官的漢人之一。張養浩自幼攻讀經書,勤學不輟,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19歲時他曾登濟南城中的白雲樓,作《白雲樓賦》,嶄露出的才華,深受山東按察使焦遂的欣賞,於是推薦他為東平學正,隨後走上了仕途之路,官至監察御史、白宰相遷翰林直學士、禮部侍郎、參議中書省等職,卒於陝西行台中丞任上。死後朝廷追封他為濱國公,諡文忠,葬於濟南市天橋區北園柳雲鎮,墓地俗稱“張公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雲樓賦
  • 創作年代:元代(元世祖至元25年,1288年)
  • 文學體裁:賦
  • 作者:張養浩
作品原文,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吁其高哉,茲樓之有如此兮。括萬象於宏敞,飛四阿於鴻冥,初疑陽候海底鞭出一老蜃,噴雲吐霧,扶輿五色凝結而成形,又疑大鵬九萬失羊角,踞茲勝境而不去兮。翼結華鵲之煙雨,背摩宵漢之日星。我來宣郁一登眺兮,眾山故為出奇秀。恍然身世遊仙庭,憑欄俯視魄四散。耳根但聞風鐵音,冷冷上有浮雲容。與臥蒼狗,下有驚湍,澎湃奔流霆。憶昔我公,分符握節尹東土,聲名遐邇流芳聲。脯麟膾鳳,群賢此日方高宴,不意有奸闖境,闔城萬室無一寧。公秉疾傳出關上,亂臣必討存諸經。雄兵一夕自天至,縱余渠帥獨與刑,九重賜券且輿盟,帶礪寵光浮動堂輿庭。惜余才疏生晚後機會,不及奮筆為擬燕然銘。雄心霸氣龍韜虎略見無復,空聞燕鵲鳴幽扃。當時風景今盡易,惟有風光山色無年齡。朱簾香歇桂花老,金鋪色暗苔痕青。長歌慷慨吊陳跡,風動仿佛來英靈。忽然暮色自遠而至兮,斷霞斜照忽明滅,詩成欲掃雲間屏。貪征興廢玩余景,須臾不覺一輪古月升東冥。

點評鑑賞

以登臨為話題,寫出了白雲樓的壯觀,以弔古為內容,寄託了作者欲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志向與情懷,寫得大氣磅礴。

作者簡介

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 能,尤長於散曲。他隱居濟南雲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1]
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制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陝西救災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拜監察御史之後,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風憲忠告》),蹈厲風發,“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門人黃溍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濱國公張文忠祠堂碑》)。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乾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元史》本傳),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藉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普天樂·辭參議還家》),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天曆二年(1329年),征拜陝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