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因洞口有一塊巨大的白色鐘乳石,形似蓮花蓓蕾而得名。

白蓮洞遺址所處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約152米。白蓮洞遺址洞口朝南,洞口高5至6米,洞內寬18米左右,遺址面積150多平方米。遺存文物有人類用火遺蹟火坑、人類牙齒化石、石器、陶片,動物化石、動物牙齒化石等。

2006年5月,白蓮洞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蓮洞遺址
  • 所在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 地理位置:柳石路407號南端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發現時間:1956年
  • 編號:VI-169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科研成果,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56年,白蓮洞遺址被發現。
白蓮洞遺址
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華南調查隊在裴文中教授率領下,在白蓮洞擾亂上層發現石器4件,骨器2件。經賈蘭坡、邱中郎兩教授鑑定,該洞的堆積物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1973—1982年,白蓮洞遺址經過多次發掘清理,採到了多種標本,並通過堆積物可將白蓮洞遺址分成五個連續的文化層,分別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晚期3個文化期,時間跨度為距今3.7萬—7000年。

遺址特點

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根據洞穴內堆積,可劃分出三期文化。其時間跨度距今3.7萬年至0.7萬年。
  • 一期文化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二期文化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時期(中石器時代),三期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期。
  • 白蓮洞內主要堆積可分為上、下兩套沉積物,上部灰黃色沉積,下部棕紅色沉積。兩套沉積物之間為橫貫全室的厚鈣華板。
  • 上部出土的哺乳動物共15種,皆為現生種;下部紅色堆積中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18種,其中絕滅動物有犀、大熊貓、劍齒象和真象等,且這些動物化石與人牙化石一起出自不含螺殼的較低層位中。
  • 由此可知,下部為含化石智人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上部堆積之上為含原始陶片的鈣華板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堆積。上部灰黃色堆積中含較多螺殼,文化遺物有刃部磨製的石斧,大量的礫石石器,穿孔礫石。下部堆積物中,含少量螺殼,最下層無螺殼。文化遺存可分為兩期:早期石器具有明顯的舊石器時代風貌,其石器包括礫石石器和穿孔礫石,還有用火遺蹟(燒火堆);晚期石器,包括燧石小石器和粗糙的穿孔礫石(重石)。

文物遺存

白蓮洞遺址經歷次發掘,共發現人類用火遺蹟火坑兩處,所獲標本計有釆得的標本有人類牙齒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動物化石3500多件,動物牙齒化石300多枚,火坑2處,。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87件,另有殘石料11件,除4件出自灰黃色螺殼原生層外,其餘均出自擾亂層,所厙原料大多為礫石,並有少量黑色燧石。石製品與碎石片約150件及用火遺蹟如燒骨、燒石等。各類動物化石有19種,其中有大熊貓、熊、竹鼠、裂齒類等哺乳動物種類。
根據文物的種類整理可將白蓮洞遺址分成三個文化期。第一期文化的年代為距今約26000年,遺存包括人牙化石2枚、人類用火遺蹟2處及各類石製品207件。人牙石化程度較深,齒冠表面呈淡黃色,光澤較好,齒根表面有黑色鐵錳質的斑點,牙齒保存狀況頗佳,除齒根局部有缺失外,齒冠均完整,表現出一定的原始性,為晚期智人的代表。石製品可分為燧石和礫石兩大類,以燧石質石器居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跡的石片、石葉、斷塊等。頗具特色的“白蓮洞式打片法”,即由礫石斷面上用錘擊法取得圓形石片,其周圍仍保留一圈或部分礫石的岩皮。第二期文化的年代為距今25000—19000年。發現的石製品種類包括石錘、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尖狀器、雕刻器以及有使用痕跡的石片、石葉、石核、斷塊等。燧石製品依然居於主要地位。第三期文化的年代為距今15000—12000年。出土文化遺物包括骨角器2件、各類石製品47件。石器絕大多數為礫石工具,礫石工具中不乏礫石石片製品,燧石製品出土量極少。石製品包括石錘、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尖狀器、切割器以及有使用痕跡的石片、石核等。
研究表明,白蓮洞遺址文化層與典型器物出現順序:典型舊石器一細小燧石石器一原始磨製品一粗獷的礫石工具、原始穿孔礫石一通體磨光石器、陶器。

歷史文化

白蓮洞文化
白蓮洞文化是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白蓮洞而得名。其時間跨度距今37000—700年。與鯉魚嘴文化等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研究價值

白蓮洞遺址採用C14年代測定法,特別是套用AMS C14測定法獲得的30多個年代數據,這是中國洞穴遺址最為詳細測年的遺址之一。研究表明,白蓮洞遺址堆積擁有連續完整的層位,是華南地區洞穴遺址群中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標準剖面和地點。白蓮洞遺址以出土文物與自然標本展現出中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面貌。出土文物中還有大量的古人類和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遺物)說明了大約距今5萬年以前“白蓮洞人”已經會縫製衣服、用火和熟食,構成了白蓮洞文化。
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遺址在人類學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白蓮洞遺址是罕見的南亞熱帶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來全球性古氣候信息的儲存庫。其古生態環境的復原,提供了探討華南地區古人類演化及其生產活動的證據,特別是原始農耕與動物馴養活動的環境背景。白蓮洞遺址已經成為中外人類學家關注的科研場所。

科研成果

周國興發表了《白蓮洞遺址課題研究(1991一1993)結論要點》。

保護措施

1961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將白蓮洞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起,由柳州市文化局籌建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1985年5月,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正式成立。對外開放的洞穴遺址及延伸部分面積近7500平方米,路程長1850米。
2006年5月25日,白蓮洞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白蓮洞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柳石路472號。
交通信息
從柳州市區市民廣場站上車乘坐69路環線,在榮軍屏山路口站下車,轉乘21路機場快線,在白蓮洞站下車,步行90米到達白蓮洞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