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福鼎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發源地。相傳堯時,太姥山下有一女子種藍於太姥山,人稱藍母。時年麻疹流行,藍母於太姥山鴻雪洞尋找綠雪芽製作白茶以治患兒,麻疹遂平。堯帝有感其德,敕封為“太亍德非物質文母”,民間稱“太姥娘娘”。今太姥山鴻雪洞旁存大白毫綠雪芽茶樹,立太姥娘娘宮以祀。
福鼎白茶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白茶史息息相關,且歷史久遠。
1、發端於“古代白茶”。白茶製作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神農嘗百草時期。上古時代人們運用的自然晾青的茶葉萎凋工序,是一種古老的制草藥方法,從中誕生了中國茶葉史上的“古代白茶”。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初是作藥用,由於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為了能隨時喝到茶葉,便將採集的幼嫩茶葉曬乾收藏起來,這就是茶葉加工的開端。
2、載於晉唐時期。根據溫麻縣(閩東縣市的古稱之一,福鼎隸屬於溫麻)治址出土的茶具和有關史料顯示,在東晉時期,閩東就有產茶、飲茶的歷史。至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業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鼎隸屬於長溪)已培育出白茶品種。
3、見於宋以後。自宋、明清以降,從民間至宮廷,均有白茶的記載。白茶名稱也在宋代《東溪試茶錄》中出現:“茶之名有七,曰白葉茶,民間大重,……民間以為茶瑞。”而明代田藝衡《煮茶小品》關於生曬芽茶的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淪於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則說明宋代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葉,乾燥用日曬,其鮮葉標準與制茶工藝可以認為是現代白茶製法的雛形。據《福建地方志》和現代茶專家張天福教授的《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福鼎白茶”早先創製於清嘉慶初年(1796年)。當時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約在鹹豐六年(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之後,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以大白茶芽閩東之光一歷史文化從書制銀針,稱白毫銀針。白茶製造先由福鼎開始,之後傳到水吉,再傳到政和。以制茶種類說,先有白毫銀針,後有白牡丹、貢眉、壽眉。
4、發展於近現代。福鼎茶業史表明,福鼎從1885年開始用福鼎大白茶制銀針後,1891年開始外銷。1912~1916年為興盛時期,1917年後受歐洲戰爭的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至1934年起白茶產銷才開始逐漸好轉。在
解放戰爭時期,福鼎只有少量加工的白茶。1962年,由於對外貿易的需要,福鼎開始大量加工白茶。1963年,福鼎研究用加溫萎凋的方式生產白茶,取得成功。現代福鼎大多數生產白茶的企業採用該技藝生產白茶。新白茶即新工藝白茶,為1968年研發的新產品。製造新工藝白茶的鮮葉原料嫩度要求相對較低,初制過程在萎凋後經過輕度揉捻。外形葉張呈現半卷條形,色澤青灰帶黃,筋脈帶紅,茶湯味似綠茶但無清香,似紅茶而無酵感,具有濃醇清甘的特色。
工藝特徵
製作原料
太姥山的綠雪芽茶樹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它生長於山中岩壑幽谷,歷經千百年,鑄就福鼎白茶優秀品質。福鼎白茶製作原料品種主要採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福鼎大白和福鼎大亳1984年被農業部編號為“華茶1號”和“華茶2號”,為全中國良性茶種。大白茶樹非葉片呈橢圓形,葉色黃綠具光澤,葉肉略厚,嫩芽精尚肥壯,芽頭密。大毫茶樹葉形近長橢圓,葉色濃綠具光澤,葉厚而質地柔軟,嫩芽梢粗壯長大茸毛多而長。菜茶主要品種為歌樂,葉片水平著生,葉色深綠,葉質較厚脆,芽葉茸毛較多。福鼎白茶以上述三種良種製作,製品毫顯、色白,口感鮮醇、爽快,毫香顯露,伴有花香,湯色黃亮,滋味醇厚回甘。
古老工藝
據有關文獻記載,中國利用茶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白茶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上古先民早期採用的制茶法與一般制草藥方法相同,運用曬乾或自然晾乾,把鮮嫩的茶葉保存下來,這其實就是現代的萎凋技術。福鼎白茶生長的搖籃在太姥山區域,民間口頭相傳或相關鄉土文獻記載,堯時,太姥娘娘在太姥山鴻雪洞找到白茶樹,採摘焙烘,用白茶以治麻疹。這種“焙烘”的製法,與上古先民制草藥一脈相承。明代田藝衡《煮泉小品》對白茶製作工藝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茶者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可見茶葉曬乾為最為上乘的製作工藝手法之一,且由來已久,它可保留茶芽天然純真的風味,體現遠古茶藝的風采。
製作技術
福鼎白茶製作上採用不炒不揉的晾曬乾燥工藝,其關鍵在於萎凋,它也是白茶初制工藝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萎凋,茶芽自然緩慢變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葉中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影響萎凋的主要因素有濕度、溫度、空氣的流通,而這三者又是互相影響的。萎凋時間大於36小時,小於72小時。溫度決定葉子水分的蒸發、有機物的分解和多酚類的氧化反應,以不超過32℃為宜。空氣流通對萎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加速水分蒸發,防止
二氧化碳、氨氣的積聚引起毒害,並且供給氧氣。同時,也要防止因萎凋而使葉綠素完全破壞,需要對萎凋程度加以掌控,不能使製品變黃,酚類物質過度縮合,從而失卻毫香。因此,白茶製作工藝技術性要求高,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就會使成品失去實用價值。
工藝流程
白茶製作技藝是創製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從茶芽原料到製作成品的關鍵環節,具有自然、科學優質的特點。白茶初制工藝流程為:鮮葉——萎凋——堆積——乾燥——揀剔。精製工藝流程為:毛茶——揀剔(手揀)——正茶——勻堆——烘焙——裝箱。
在傳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礎上,福鼎白茶現代製作技術向科學、自然、優質發展,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為主,技術製作工序流程呈流水線形式進行,體現自然、簡捷的特點。主要程式以自然萎凋和複式萎凋兩種形式為主,自然萎凋程式為:鮮葉——自然萎凋——揀剔——烘焙。複式萎凋程式為:鮮葉——複式萎凋——揀剔——烘焙。白茶製作因天氣因素研製正常氣侯和不正常氣候的初製程序,不正常氣候以“六成乾”“八成乾”和加溫萎凋三種初製程序為主,同時在正常氣候製作工序基礎上加進攤涼、復焙等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沿襲上古自然晾青茶葉萎凋工序,是一種古老的制草藥方法,某種程度上繼承了中華醫學的傳統文化,沿襲了“古代白茶”文化,並在新時代發揚光大。作為中國六大名茶之一的白茶具有藥用價值,在中國華北及福建產區被廣泛地視為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飲用白茶有利於健康,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和作用。
傳承人物
梅相靖,男,漢族,1945年出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鼎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鼎市茶業協會獲得“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鼎市茶業協會獲得“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央視採訪福鼎白茶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梅相靖,對福鼎白茶傳統製作現場跟蹤拍攝和採訪,了解“福鼎白茶”古老白茶製作技巧、福鼎白茶歷史和生長生態環境等。梅相靖先生講述了福鼎白茶從白茶的晾青、萎凋、渥堆、炭火烘焙等古老白茶製作流程。
2016年5月15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福鼎市級候選人(邵克平、林飛應、耿宗清、周慶賀等15位)在福鼎市點頭鎮柏柳村進行了現場操作考評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