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學名:Dendrocopos leucotos owstoni)是白背啄木鳥亞種之一。中等體型,體長25厘米。特徵為下背白色,無論雌雄均臀部紅色。腳強健,有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後,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於攀登樹木。尾羽的羽乾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幹上,助腳支持體重並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並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頭骨十分堅固,大腦周圍有一層綿狀骨骼,內含液體,對外力能起緩衝和消震作用;頭骨周圍還具有起減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喜棲於老朽樹木,每年鏨樹洞營巢,不怯生。以昆蟲為主食,亦吃漿果。為常見的留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 拉丁學名:Dendrocopos leucotos owstoni
  • 別稱:琉球白背啄木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啄木鳥屬
  • 白背啄木鳥
  • 亞種: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Ogawa, 1905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雄鳥鼻羽黑色而雜以棕白色。額棕白色,頭頂至枕朱紅色;眼先、頰和耳覆羽棕白色。眼上方前黑後白;頰紋黑色,向後延伸至頸側。後頸至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黑色。中央尾羽黑色。羽軸輝亮。外側尾羽白色而具黑色橫斑。肩黑色,具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黑色,飛羽黑色,內外側均具白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頦、喉純白色,上胸兩側黑色,前頸和胸灰白色而具黑色羽乾紋;腹和兩脅自色而具黑色羽乾紋。下腹和尾下覆羽朱紅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雌鳥頭頂黑色,不為紅色,其餘似雄鳥。虹膜紅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黑灰色,腳黑褐色。
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其是原始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較常見。亦到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僅幼鳥離巢後的短期內才見有4-5隻的家族群。常沿樹幹從下往上攀緣覓食,一旦發現腐朽木內的害蟲就啄個不停,直到吃光才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飛行呈波浪式。有時也在地面的倒木,伐根或土堆上覓食螞蟻和地面昆蟲。冬季食物貧乏時活動範圍較大,有時甚至進到居民點附近的叢林和柵欄與木材堆上覓食。鳴聲宏亮。
主要以天牛成蟲和幼蟲、鞘翅目昆蟲、叩頭蟲、螞蟻、小蠹蟲、吉丁蟲、蚜蟲、松毛蟲和蟲卵等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蠕蟲等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秋冬季也吃部分橡實、松子、稠李等植物果實和種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4月下旬即開始啄洞營巢。白背啄木鳥從不利用舊巢。通常每年都要啄新洞。有時啄出洞後又棄掉不用,重新再啄新洞。一般多選擇心材腐朽,易於啄鑿的闊葉樹營巢。巢洞由雌雄鳥輪流啄。洞口距地高4-15米。洞中墊有樹木屑和樹的韌皮。每窩產卵3-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6-17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大約經過23-24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離巢。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鹿兒島縣(琉球群島北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