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源相關
出處
《雲南中草藥》
異名
大肥牛(《廣州植物志》),槍刀藥、清心菜(《潮汕草藥》),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兒草(《四川常用中草藥》),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雲南中草藥》),大綠葉、接骨丹(《雲南中草藥選》),玉批耙、金絲批耙(《貴州草藥》),白東楓、厚麵皮、雞菜、白番莧、白紅菜、療拔(《全國中草藥彙編》),叉花三七(《宜賓中草藥植物名錄》),大暈病藥(《萬縣中草藥》)
藥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L.) DC. 的全草。
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性論述
性味
味辛、淡;性平。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甘,性涼。”
②《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平,無毒。”
③《雲南中草藥》:“鹹,微辛,寒,有毒。”
功能
降血糖、清熱涼血;活血止痛;止血。用於咳嗽;支氣管炎、肺結核;瘡瘍;癰腫;燙傷;跌打損傷;風濕痛;崩漏;外傷出血。舒筋,祛瘀。治百日咳,骨折,創傷出血,癰腫瘡癤。
散瘀消腫。治支氣管炎,肺結核,崩漏癰腫,燙傷。跌打損仿,刀傷出血。
①《廣西藥植圖志》:煮湯內服,涼血解毒;搗爛外敷跌打傷,消腫散瘀;又用以敷熱癰,散痛消腫。經九蒸十曬,浸酒或煎湯服補血。
②《雲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治骨折,外傷出血,支氣管炎,肺結核,崩漏。
白背三七莖葉:清熱,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濕痛,骨折、創傷出血,癰腫瘡癤。
①《雲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
②《雲南中草藥選》:接骨,止血,祛瘀,消炎。
用法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
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爛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⑴降血糖、治瘡癰,消腫散毒:土生地、霧水葛等分。搗爛敷。(《廣西藥植圖志》)
⑵治燙火傷、刀傷:大綠葉根粉,加糖調成糊狀,包患處。(《雲南中草藥選》)
⑶治跌打損傷:土生地、荊芥等分。搗爛,好酒炒敷。(《廣西藥植圖志》)
⑷治骨折,外傷出血: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布患處。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
⑸治水火燙傷:白背三七鮮葉,搗爛,加白糖適量,拌成糊狀,敷患處。
⑹治百日咳:白背三七莖二繭三錢。紅糖引,煮雞蛋吃。(《雲南中草藥》)
⑺治風濕痛:大綠葉的葉三至五錢。加糖適量煮雞蛋吃。(《雲南中草藥選》)
⑻治瘡癤癰腫:大綠葉的葉研末敷。(《雲南中草藥選》)
⑼治瘡癰,消腫散毒:土生地、霧水葛等分。搗爛敷。(《廣西藥植圖志》)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正二十烷(n-Eicosane ),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 ),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 ),二十八烷醇(Octacosyl alcoh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 glucopyranoside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木栓酮(Friedelin )。從該植物中已分離得到具有肝毒性的吡咯啶生物鹼,以及黃酮、三萜、甾醇、核苷類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有降
血糖作用。白背三七鮮樣水提物3.3,6.6 mL/kg(相當於生藥0.2,0.4 g/kg)及95%乙醇提取物0.75,1.50 mL/kg(相當於生藥0.2,0.4 g/kg)對正常小鼠的血糖有顯著的降低作用,其中1.50 mL/kg 95%乙醇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優於格列本脲;白背三七乙酸乙酯提取物40g(生藥)/kg,正丁醇提取物4g(生藥)/kg均可明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且乙酸乙酯提取物40g(生藥)/kg能明顯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白背三七總生物鹼(32,16,8 mg/kg)、總黃酮(8,4,2 mg/kg)及單體化合物IV〔3-O-β-D-吡喃葡萄糖(6→1)-α-L-鼠李糖山奈素〕(8,2 mg/kg)對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均有降低作用,該作用對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更為顯著,其中對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降低作用從末次給藥後0.5 h時即已顯現,一直持續到末次給藥後6h,說明這些提取物和單體化合物的降血糖的作用。
原植物
形態特徵
白子菜,又名:雞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則缺刻及鋸齒,並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淨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脈乾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花莖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輪覆瓦狀排列,倍長於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葯聯合,內藏,著生於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花期春束至冬初。
地理分布
產地溯源產于山西、浙江、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喜生於潮濕的陰地上。分布台灣至華南。西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