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奇鶥

白耳奇鶥

白耳奇鶥(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雌雄鳥同色。自額至後頭黑色有閃亮光澤,過眼線白色,由眼先,眼周圍至耳羽,並延長至頭後。背、肩、喉、胸及頸帶褐色的石板灰色。腮、眼下及頰黑色,腰、尾上覆羽栗褐色。翼上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外瓣基部灰白色。尾羽黑褐色,除中央二對外,各羽末端灰白色。腹、尾下覆羽淡栗褐色。喙黑色,跗蹠肉褐色。

生活於台灣溫帶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白耳奇鶥的平均體重約為42.2克。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現狀,國家保護,

形態特徵

不會被誤認的中等體型(23厘米)的樹棲型奇鶥。具黑色的頂冠和獨特的白色眼先、眼圈及向上和向後擴散的寬闊眼紋而於終端成絲狀長羽。喉、胸及上背灰色,下體餘部粉黃褐色,下背及腰棕色。尾黑,中央尾羽羽端近白。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紅。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中海拔1000至2400米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也會在人工林活動。

分布範圍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生活習性

習性:一般都單獨活動有時也見3至5隻小群穿梭於枝椏間或在樹枝上跳躍活動。
食性:雜食性。在樹上啄食花蜜、果實,以及各種昆蟲。
遷徙:白耳奇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冬季會垂直遷移至低山 300米的丘陵地帶。
鳴叫聲:鳴唱多在清晨時分,聲音嘹亮而悠揚有力響徹山林。比較常鳴唱的聲音有二,其一是嘹亮的4音節連續哨音「飛、飛、飛、飛……」,前3音節緊湊連結,第4節升高而揚長。這種鳴唱似在宣示領域或吸引異性,其二是連續又快速像發射機關槍的「得、得、得、得………」,似在警戒,不容侵犯或警告同伴,將有危險降臨。
有時結小群於開花結果的樹上取食。性活潑而不懼生。

繁殖方式

姚正得(2005)報導於2004年7月在南投梅峰發現一巢,巢碗形,卵純白色。由親鳥輪流孵育,雛鳥在孵化後約2周離巢。
白耳奇鶥

種群現狀

白耳奇鶥的鳴聲宏亮,即使在山區的濃密森林中,其鳴聲也能傳遞到1至2公里之遙。人們如循其鳴聲觀察,很容易見到,所以一般認為其種群數量相當普遍。當前無生存的危機。

國家保護

該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鳥綱 第520項 白耳奇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