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斜升或橫臥,粗4-5毫米,被黑褐色鱗片。葉密生,二型;柄長10-30厘米(不育葉的柄較短),粗1.5-2毫米,與葉軸同為禾稈色,稍光澤,光滑;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0-25厘米(不育葉遠比能育葉短),寬5-15厘米羽狀,羽片中央沿主脈兩側各有1條縱行的灰白色帶。羽片3-6對,對生,稍斜向上,上部的無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葉的下部羽片相距1.5-2(3)厘米,三角形,尖頭,長2.5-3.5(8)厘米,寬1.5-2.5(4)厘米,常為羽狀,小羽片2-3對,對生,密接,無柄,斜展,長圓狀倒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鈍圓,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全緣,上部及先端有尖齒;能育葉的羽片疏離(下部的相距5-7厘米),通常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長,頂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兩對羽片有時為羽狀,小羽片2-3對,向上,狹線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側下延,先端不育的葉緣有密尖齒,余均全緣主脈禾稈色,下面隆起;側脈密接,通常分叉。葉乾後草質,灰綠色至褐綠色,無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海南(崖縣、南山嶺)。也分布於印度北部、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生長在海拔300米的生林下。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孢子播種繁殖要掌握好採收期。白羽鳳尾蕨的孢子在夏末到秋天成熟,成熟孢子囊呈淺棕色或黃色。將有成熟孢子的葉片剪成幾段放入乾燥紙袋中,保存於溫暖乾燥的環境中,在孢子自然脫落後去掉雜質;也可直接用刀刮下孢子囊,裝入乾燥紙袋。白羽鳳尾蕨孢子的發育能力和質量尤為重要。為了提高出芽率,採集的新鮮孢子應儘快播種。播種後,保持室內溫度20℃,空氣濕度80%,每天光照4小時以上。白羽鳳尾蕨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後,20天左右先萌發成原葉體。從原葉體至長成孢子體需要2-3個月。當孢子體長出3-4片葉後移栽,株高10厘米時上盆。孢子繁殖需要高溫高濕環境,接種容器、基質和室內空間都應嚴格消毒。夏季乾燥季節,要保持濕度。
分株繁殖:把植株分成數株,每株需帶有根和葉。分株時要小心不損傷生長點,保持根部有儘量多的護心土。如在較低溫度下移植或分株,會使根部損傷,造成植株衰弱甚至死亡,所以多在春季或秋季,以5-6月份移植或分株較好。
栽培技術
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不可在晚間澆水,否則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
盆栽:盆栽的白羽陰石蕨每2年需換盆1次,換盆時間在春秋季皆可進行,儘量不要傷及生長點和根。上盆時,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砂石,以利排水。撒一層碎木炭,以防腐爛。基質下層放少量骨粉或3-5個蹄片,以利根部生長。
主要價值
白羽鳳尾蕨可作為園藝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