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葉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

劍葉鳳尾蕨(學名:Pteris ensiformis Burm.)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陸生植物。植株高可達50厘米。根狀莖細長,被黑褐色鱗片。葉密生,二型;柄長與葉軸同為禾稈色,稍光澤,光滑;葉片長圓狀卵形,羽片對生,稍斜向上,不育葉的下部羽片三角形,尖頭,羽狀,小羽片對生,密接,長圓狀倒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鈍圓,能育葉的羽片疏離,頂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主脈禾稈色,下面隆起;側脈密接,葉乾後草質,無毛。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四川、雲南南部。也分布於日本、越南、寮國、高棉、緬甸、印度北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玻里尼西亞、斐濟群島及澳大利亞。生林下或溪邊潮濕的酸性土壤上,海拔150-1000米。

劍葉鳳尾蕨葉型整齊,常綠,養護簡單。盆栽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作庭院、小區、行道,或種於假山或水池邊作為點綴景觀。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斜升或橫臥,粗4-5毫米,被黑褐色鱗片。
葉密生,二型;柄長10-30厘米(不育葉的柄較短),粗1.5-2毫米,與葉軸同為禾稈色,稍光澤,光滑;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0-25厘米(不育葉遠比能育葉短),寬5-15厘米羽狀,羽片3-6對,對生,稍斜向上,上部的無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葉的下部羽片相距1.5-2(3)厘米,三角形,尖頭,長2.5-3.5(8)厘米,寬1.5-2.5(4)厘米,常為羽狀,小羽片2-3對,對生,密接,無柄,斜展,長圓狀倒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鈍圓,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全緣,上部及先端有尖齒;能育葉的羽片疏離(下部的相距5-7厘米),通常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長,頂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兩對羽片有時為羽狀,小羽片2-3對,向上,狹線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側下延,先端不育的葉緣有密尖齒,余均全緣主脈禾稈色,下面隆起;側脈密接,通常分叉。葉乾後草質,灰綠色至褐綠色,無毛。

主要變種

叉羽鳳尾蕨(變種)(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劍葉鳳尾蕨劍葉鳳尾蕨
能育羽片頂端一至二回分叉,裂片長2-3厘米,開展。分布於中國四川(重慶)。生山坡岩石旁,海拔400米。
少羽鳳尾蕨(變種)(新擬)假劍葉鳳尾蕨截(海南植物志)
葉片分裂度較簡單,通常為一回羽狀,或基部多少為二回羽狀,羽片2-4對,基部一對羽片單一或2-3叉,間或為羽狀,不育葉的羽片或小羽片邊緣有細鋸齒,先端圓鈍、急尖或漸尖,中部的側生羽片狹披針形,長4-6厘米,寬約1厘米。分布於中國台灣(台北)、廣東(珠江口沿海島嶼)、海南、廣西(臨桂、桂平、藤縣、生林下陰處。模式標本采自海南。在廣西藤縣,用其根狀莖治痢疾。
白羽鳳尾蕨(變種)(新擬)
羽片中央沿主脈兩側各有1條縱行的灰白色帶。分布於中國海南(崖縣、南山嶺)。生林下,海拔300米。也產於印度北部、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可作為園藝品種。

生長環境

劍葉鳳尾蕨喜陰濕生境,溫度適應範圍較廣,低於10℃的低溫會嚴重阻礙植株的正常生長,抑制幼葉的萌發,劍葉鳳尾蕨生長適宜溫度為22℃-32℃。相對濕度65%以上,光照強度在500-1200lux之間植株生長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平陽)、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安龍)、四川(峨眉山、重慶、雅安)、雲南南部(富寧、麻栗坡、河口、勐臘、景洪)也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越南、寮國、高棉、緬甸、印度北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玻里尼西亞、斐濟群島及澳大利亞。模式標本采自斯里蘭卡。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劍葉鳳尾蕨的孢子繁殖比較迅速,也是最簡易便捷的方式,選取成熟的葉片,將其葉片邊緣成熟的孢子部分剪下來,用毛刷將孢子刷下收集起來。劍葉鳳尾蕨孢子萌發力強,一般不需要進行前處理。育苗土壤多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製而成,常用配方為腐殖土:壤土:河沙=3:1:1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需過篩後拌勻,蒸汽滅菌後才能使用。待床土水分滲透後,將孢子粉均勻撒播於床面上,不要覆土,可稍稍淋水,使孢子與土面相接。播後在床面覆蓋地膜,保溫保濕。光照強度以散射光為宜,切忌暴曬。光照時間每天要在4小時以上,床土溫度控制在25℃-30℃,從播種到出葉只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
劍葉鳳尾蕨劍葉鳳尾蕨
當孢子體長出3-4片葉後移栽,仍用混合土作為基質。一般情況下,在母株的根部都會有孢子散落下來自然萌發的植株,因此,在不需要大量苗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移植此類小苗。

栽培技術

人工栽培時,由於劍葉鳳尾蕨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葉片萌發及生長,一般採用椰糠(或碎花生殼)+粗沙+腐殖土的栽培方法,二者以1:2:2比例混勻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墊置一層碎陶片,以利排水及增加根部供氧量,盆內填土直至盆高2/3高度,然後放入植株,向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莖2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每次淋水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栽培基質。

病蟲防治

劍葉鳳尾蕨病害發生較少。常發生葉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常見蟲害為介殼蟲,溫暖濕潤環境,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生。介殼蟲寄生於植株葉片邊緣或葉背面,幼蟲期很短,行動緩慢,當移動到葉背時,即開始結殼。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體內的汁液。介殼蟲繁殖速度快,多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並引起植株枯萎,嚴重時整株植株會枯黃死亡,同時誘發煤污病。被害葉片出現斑點,影響生長及觀賞。防治方法:將3%的呋喃丹顆粒劑或15%鐵滅克顆粒劑埋於根周圍基質內,一般直徑10厘米的盆施藥2-5克,也可以在若蟲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劑1000倍液噴殺。

主要價值

劍葉鳳尾蕨是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觀賞蕨類植物,葉型整齊,終年常綠,觀賞期長,養護簡單。一般可盆栽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作庭院、小區的林下綠化、行道美化,或種於假山或水池邊作為點綴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