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病害

植物體發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細菌真菌病毒藻類或不適宜的氣候土壤等因素造成,屬於自然災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病害
  • 外文名: plant disease
  • 拼音:bìng hài
  • 表現:發育不良、枯萎或死亡
  • 影響因素:細菌、真菌、病毒、藻類
  • 類型:侵染性和非侵染性
  • 防治原則:壓低病原物或抑制其發生與蔓延
簡介,類型,病害病程,病狀特徵,防治原則,

簡介

由細菌、真菌、病毒、藻類、不適宜的氣候或土壤等因素引起的植物體發育不良、枯萎或死亡。
對各類作物病害,按在生產上發生危害的重要性和主次,分為一類、二類和三類病害。一類病害指生產上發生比較普遍,並且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二類病害指在局部範圍發生危害,在生產上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三類病害指在生產上雖然發生較為普遍,但一般不引起明顯的經濟損失。

類型

病害分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兩大類。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類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為真菌性、細菌性、病毒性和線蟲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為農作物、蔬菜、果樹病害和林木病害等,還可按作物種類分為小麥、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狀可分為葉斑病、腐爛病、萎蔫病等。④按發病部位可分為根病、莖病、葉病、果病等。⑤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空氣傳播、水傳、土傳、種苗傳播、昆蟲介體傳播等。

病害病程

病原物從侵入到寄主植物症狀出現的過程,簡稱病程。侵染程式一般分為3個時期:①侵入期。從病原物接觸寄主到與寄主植物建立營養或寄生關係的一段時間。②潛育期。從病原物與寄主植物建立寄生關係到出現明顯症狀的一段時間。潛育期的長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學特性,寄主植物的種類、生長狀況和時期,以及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有所不同。③發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態上出現明顯的症狀後,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態上反映出的病理變化和病原物產生繁殖體的階段。

病狀特徵

1.變色型
植物感病後,葉綠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體,因而葉片上表現為淡綠色,黃色甚至白色。葉片的全面褪綠常稱為黃化或白化,營養貧乏如缺氮,缺鐵和光照不足可以引起植物黃化。在侵染性病害中,黃化是病毒病害和植原體病害類的重要特徵,如翠菊黃化病。
葉綠素形成不均勻,葉片上出現深綠與淡綠相互間雜的現象稱為花葉,有的褪綠部分形成環紋狀或水紋狀,也是病毒病害的一種症狀類型,如月季花葉病和鬱金香碎色病。
2.壞死型
壞死是細胞和組織死亡的現象,常見的有:
(1)腐爛 多肉而幼嫩的組織發病後容易腐爛,如果實,塊根等常發生軟腐或濕腐,引起腐爛的原因是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細胞間的中膠層溶解了,使細胞離散並且死亡。含水較少或木質化組織則常發生乾腐,根據腐爛症狀發生部位,可分為花腐、果腐、莖腐、基腐、根腐和枝幹皮部腐爛等。
(2)潰瘍 多見於枝幹的皮層,局部韌皮部壞死,病斑周圍常為隆起的木栓化愈傷組織所包圍形成凹陷病斑,這種病斑即為潰瘍。樹幹上多年生的大型潰瘍,其周圍的愈傷組織逐漸被破壞而又逐年生出新的,致使局部腫大,這種潰瘍稱為癌腫。小型潰瘍有時稱為乾癌.潰瘍是由真菌,細菌的侵染或機械損傷造成的。
(3)斑點 斑點是葉片,果實和種子等局部組織壞死的表現,斑點的顏色和形狀很多,有黃色、灰色、白色、褐色、黑色等等;形狀有多角形、圓形、不規則形等,有的葉斑周圍形成木栓層後,中部組織枯焦脫落而形成穿孔。斑點主要由真菌及細菌寄生所致,凍害、煙害、藥害等也造成斑點。
3.萎蔫型
植物因病而表現失水狀態稱為萎蔫.植物的萎蔫可以由各種原因引起,莖部的壞死和根部的腐爛都引起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幹部維管束組織感病,使水分的輸導受到阻礙而致植株枯萎的現象.萎蔫是由真菌或細菌引起的,有時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會發生生理性枯萎.
4. 畸形
畸形是因細胞或組織過度生長或發育不足引起的,常見的有:
(1)叢生 植物的主,側枝的頂芽受抑制,節間縮短,腋芽提早發育或不定芽大量發生,使新梢密集成笤帚狀,通常稱為叢枝病。病枝一般垂直於地面向上生長,枝條瘦弱,葉形變小,促使枝條叢生的原因很多,真菌和植原體的侵染是主要的。有時也由生理機能失調所致,植物的根也會發生叢生現象,如由細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鬚根大量增生如毛髮狀。
(2)癭瘤 植物的根、莖、枝條局部細胞增生而形成癭瘤,有的由木質部膨大而成,如松瘤鏽病;有的由韌皮部膨大而成,如柳杉癭瘤病。癭瘤主要是由真菌、細菌、線蟲等侵染造成的,有時也由生理上的原因造成,如有些行道樹上的癭瘤,就是由於在同一部位經過多次修剪,由愈傷組織形成的。
(3)變形 受病器官腫大,皺縮,失去原來的形狀,常見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擔子菌引起的葉片和果實變形病.如桃縮葉病.
(4)瘡痂 葉片或果實上局部細胞增生並木栓化而形成的小突起稱為瘡痂,如柑橘瘡痂病。
(5)枝條帶化 枝條扁平肥大,一般由病毒或生理原因引起的,如油桐帶化病或池杉帶化病。
5. 流脂或流膠型
植物細胞分解為樹脂或樹膠流出,常稱為流脂病或流膠病。前者發生於針葉樹,後者發生於闊葉樹。流脂病或流膠病的病原很複雜,有侵染性的,也有非侵染性的,或為兩類病原綜合作用的結果。

防治原則

病害防治的原則是:壓低病原物或抑制其發生與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環境條件,使之有利於寄主植物而不利於病原物,抑制病害的發生和發展。一般著重於植物群體的預防,因地因時根據作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每項措施要能充分發揮農業生態體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壓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防治方法有植物檢疫、抗病育種、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和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