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洲村

白石洲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位於沙河街道西南部,隔著大沙河,橫跨深南路的南北。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下白石村、塘頭村。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村之吳姓先祖與官員發生衝突,被迫自今深圳公明石家村逃難至此定居。因村前小山頂懸立一塊大白石(粗粒花崗岩),村落坐落在海灣沙洲上,故取名白石洲。別名萬家洲。白石洲常常被稱作沙河五村,即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新塘村、沙塘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石洲村
  • 別名:萬家洲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
  • 電話區號:0755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車牌代碼:粵B
  • 鄰村:下白石村、塘頭村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美食,傳統文化,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沙河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同年創辦國營沙河農場;1966年,屬光明華僑畜牧場沙河分場;1979年,屬深圳市管轄;1981年屬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1983年,屬深圳市南頭區沙河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沙河街道;1995年,屬沙河街道白石洲社區: 2006年,屬沙河街道白石洲東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為半農半漁型,種植水稻,養殖生蠅、出海捕魚。1993年,村集體決定集資修建商住兩用的白石洲大樓。2006年12月,包括白石洲村在內的沙河五村(見新塘村)成立了集體股份公司。白石洲村集體經濟相比原特區內同類村莊薄弱,2015年人均集體經濟分紅僅2000元。現村集體經濟和個人以房屋出租為主,部分村民在深圳就業或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有吳、高、陳、郭、文姓。第一大姓為吳姓,清乾隆六十年從今深圳公明石家村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高姓,民國時期從東莞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陳姓,民國時期從今深圳公明遷移至此地。高、陳、郭3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海上漁民,散居在海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村居住。
2015年末,戶籍人口490人,其中男性181人,女性309人;80歲以上31人,最年長者90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96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00人、澳門同胞15人。祖籍該村的華僑10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50座。現保存一般,仍有人居住。
現存白石洲碉樓,始建於民國時期,土木石結構,連天台共3層,錦鯉吐珠排水口,長方豎形射擊孔,石砌窗戶和正門,內有木製樓板及樓梯。

傳統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米餅、油角黃糖年糕、白仔、黑仔(春節)、茶果(清明節)等。

傳統文化

村民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祭祖時,先拜土地,再祭祖。每年清明、重陽、春節在墓地祭祖時,先拜祭墓地處土地公,再祭拜相先,回家後先拜祭家門口的土地公,再祭拜家中祖先。

公共設施

深南大道、沙河東路、白石路、石洲中路經過該村,深圳捷運1號線在該村旁設白石洲站。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80年代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