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紙製作工藝

白棉紙製作工藝

傣族白棉紙的傳統手工技藝技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族白棉紙
  • 外文名:Dai white cotton paper
  • 特徵: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採集原料。首先到自己家種植的構樹林把造紙的樹砍下。砍樹有講究,只選擇粗壯的,表皮光滑、樹杈較少的樹,砍好樹,必須趁鮮剝皮。這種樹水分少,容易乾。一旦水分幹了,剝皮將十分困難,只能採用泡水的方法來處理,費工費時。剝下樹皮後,颳去黑色外衣,只留白色內皮。遇到較厚的皮料,還要用小刀將之剝離為兩層,削薄後的樹皮便於蒸煮,既省時間又省燃料。
第二,曬乾。將樹皮放在院中自然曬乾,一般需要一天時間,也可以懸於房梁陰乾。曬乾的樹皮也只能存 1-2 年,時間太長則樹皮會變色,影響紙質。
第三,浸泡。把曬乾的樹皮放在溝里,或放在木缸里浸泡,泡軟為止。長時間浸泡,有利於煮熟。
第四,蒸煮。將浸泡過的樹皮放在一口大鐵鍋里,加入清水用柴火蒸煮。水沸騰時,加入篩乾淨的灶灰,灶灰起鹼化作用,目的是除去原料中的木素、色素等物質,最終得到較純的纖維素。灶灰放的越多,皮料煮得越快。邊煮邊用木棍攪拌。經過十幾小時的蒸煮,當皮料輕輕一拉即可折斷而又稍稍有些韌性時,即可起鍋。
第五,漂洗。將煮熟的皮料撈起,放在簸箕中濾水冷卻後,拿到河裡漂洗。煮好的構樹皮非常柔軟,但外形未變,在清水裡反覆搓洗,儘量將灶灰沖洗乾淨,並把皮料中的雜質除去,隨後將皮料捏成拳頭 大 小 的 團狀。一般每公斤可捏出 5-6個團料。
第 六 ,打漿。把洗淨的皮料置於一塊平整的石板或木墩上,用木槌反覆捶打,直到纖維呈糊狀,入水完全可 以 散 開 為止。每團皮料需捶打 60 分鐘左右。捶打過程中要及時將硬質、雜質取棄。紙漿不能打的太細,太細的紙漿在撈紙時會從紙簾縫中漏掉一部分,造成浪費;也不能太粗,太粗的紙漿做出來的紙質量不好。
第七,撈紙。將安放著紙簾的框放入盛水過半的木槽中,然後把適量的紙漿放在溢滿清水的紙簾上,用手輕輕攪拌、拍打,使紙漿纖維均勻分布,並檢出雜質,隨即撈出。
第八,滾壓。待紙曬半乾時,用特製滾筒在曬板上反覆滾壓,來回次數直至紙面平整’簾紋不明顯為止,通常滾壓 20 次以上。
第九,曬紙。濾水片刻之後,將紙簾框中的紙經滾壓後暴曬,暴曬時間為 2 小時以上。
第十,揭紙。紙經曝曬 2 小時後,以紙簾框中的紙用竹做成的工具從紙一角輕揭,直至完整的一張紙取下。紙從簾框中揭出後,即可按照需要的規格進行裁剪。手工製作的芒團白棉紙因具有耐磨、耐用、質白、書寫流暢、不易破損等特點,仍在使用且供不應求,是當地人抄寫經書、繪畫及普洱茶包裝使用的上佳紙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