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成,1939年生於北京,滿族,在胡同里長大,從小受家庭影響,熱愛京戲,喜歡畫畫。19歲時,因病從航空工業學校休學。後來,經人引薦,拜訪了工藝美術家李寸松先生。現在鬃人製作手藝唯白大成一人繼承。北京的鬃人手工藝品是受皮影和京劇的影響而產生的,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有1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大成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9年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大事記,藝術經歷,人物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大事記
白大成,1939年生於北京。
1959年自航空工業學校因病肄業後,從事鬃人製作。
1979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展”。
1992年作品參加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首屆全國民間藝術精品展”。
1994年在大觀園舉辦個人作品及戲曲藝術收藏展。
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應邀參加以色列耶路撒冷手工藝博覽會。
1997年應邀赴法國五城市展覽訪問。
1999年在新東安市場創辦“老北京一條街”,組織民間藝人表演及經營民間藝術品.
2004年被北京市西城區文委掛牌“家庭藝術館”。
藝術經歷
童年記憶最深刻
那個時候,走街串巷在北京這座大城裡的手藝人,憑藉各式各樣的絕活兒,吸引著我們幼小而天真的心。及至今天,當年場景仍歷歷在目,色彩斑
斕的面人、好玩又好吃的糖人、插著小紅旗的風車,還有那香噴噴的爆米花……如今的現代建築取代了寧靜素美的古老胡同與四合院,與之相關的民間話語也漸行漸遠,純正的北京手藝人已經越來越少,今天的廟會裡,我們看見的只是那些打著北京手藝旗號的小販們。風車比小時候粗糙了許多,面人也只是不能再簡單的造型……我們看見的只是世俗喧囂。
北京手藝的最大特色是製作精美,天子腳下的民間工藝運用的都是傳承多年的宮廷技藝。然而,許多手藝都已處於瀕危狀態,其消亡有加速之勢,且一旦失傳便難以挽回和再生。如今有皇家弓箭鋪、鬃人等21項北京手藝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回憶在此時其實是一種懷念
我們希望在這裡用圖文記錄北京手藝,以影像和文字來述說那些逝去的光陰。
冰心的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曾經寫道:“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後扎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子,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白大成-結緣鬃人
前輩鬃人藝人受京劇與皮影戲的影響,發明了鬃人。他們也像其他藝人一樣,把這種小巧的京劇戲曲人物拿到廟會上出售。第一代鬃人藝人王春佩,常年在隆福寺設攤賣藝。他做出的鬃人精緻小巧,被老百性喜愛,人稱“鬃人王”。鬃人的臉譜、服飾、道具與京劇人物沒有什麼兩樣,身高約18厘米,取一個銅茶盤,放上幾個鬃人,組成小戲出,用小木棒敲擊茶盤邊,“噹噹當,噹噹當”,小戲人便神奇地在盤中轉動起來,儼然一副武戲對打架勢,一場“京戲”便開演了。
67歲的白大成,是京城唯一傳承鬃人的手工藝術家。他盤中集大成,戲中度人生的經歷可謂不平凡。白大成出生於北京,滿族,在胡同里長大,從小受家庭影響,熱愛京戲,且喜歡畫畫。李寸松對他講“要是你有志做鬃人也好,看看你能不能把它保留下來”。他說他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保留”二字里既有希望的寄予,也有責任的重託。當時,他從李先生那裡還得知“鬃人王”的第二代王漢卿還健在,雖然靠修理無線電為生,也將自己零星製作的鬃人擺在鄰街的窗戶里賣。他的兒子去了西北,鬃人行當已後繼無人。在白大成拜見王漢卿時,王並不保守,對白說:“你若能將鬃人恢復起來也是件好事。”從此,在鬃人的傳承問題上算是接上了頭,把它從瀕臨失傳的邊緣挽救了回來。
鬃人真風采
1986年
地壇廟會恢復舉行,主辦單位發現白大成與各品種的手工藝人接觸廣泛,邀請他組織民間手工藝品展。此後的每年春節,他都協助他們策劃廟會活動。1996年應邀出訪以色列國際藝術博覽會,回來之後就開始考慮怎么“走出去,請進來”。1997年11月應邀赴法國,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此次帶去的不僅是作品,還有10張印刷精美的請柬,在中糧廣場協助策劃舉辦了令媒體廣泛關注的北京民間手工藝周。從以色列回來不久,又在中央電視塔用了整整一層舉辦了國際民間藝術展覽,來自7個國家的民間藝術家懷揣著白大成的請柬。其中三位藝術家來自南非,而當時中國和南非尚未建交,這是兩國之間首次民間藝術交流。
1999年
他創意在新東安市場地下一層開辦了老北京一條街的手工藝品市場,請來各地有特色的藝人進行製作表演。同時,他也租了一個櫃檯,作為“鬃人”展示、表演、銷售的攤位。另外,還為一些外地來京無處落腳的藝人安排了一席之地。
鬃人傳說
據有關資料和白大成先生稱,北京的鬃人手工藝品,是受皮影和京劇的影響而產生的,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清末時期的北京老藝人王春佩。他的鬃人作品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章。鬃人盛行於清末民初,當時,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廟會上常有表演、出售。老北京人習慣地叫它“銅茶盤子戲”。普通鬃人高3寸左右,大的6寸有餘,用泥做頭面,高粱稈、紙絹做身子,下端粘一圈幾毫米長的豬鬃,按京戲做成生、旦、淨、末、醜,玩時按戲出擺於銅茶盤中,用木棒擊打銅盤,產生共振使小戲人在盤中轉動,擬似演戲效果,以達娛樂之目的。
QQ群上選傳人
騰訊公司和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就是要通過QQ這個網路平台,把遍布全國的青年志願者聯繫起來,徵集有志投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供有傳承需要的老藝人從中挑選自己的徒弟。白老是第一批參與活動的著名民間藝術家之一,能從1700萬名中國青年志願者中挑選自己認為滿意的徒弟,白老很是興奮,按白老自己的話說:咱也有自己的QQ群啦。?
對於徒弟的要求
人物成就
成名作《西遊記》
由於對鬃人的熱愛,白大成決定不再復學,把京城這唯一的手工藝繼承下來。這時,他直接給市政府寫了一封信,申請營業執照,並由李寸松先生說明,經多方面研究批准,在王府井工藝美術服務部設立了一個鬃人專賣櫃。日本的一個民間訪問團從他那裡買了一套《西遊記》作品,回國後就要求訂貨,但當時的政策不允許個人與外國人打交道,也不許手工藝品進入國外市場。即便如此,鬃人生意仍然做得不錯。白先生清楚地記得,1964年首次恢復鼓樓廟會,許多民間藝人都被請去表演,他也被邀請去與前輩藝人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好景不長,“文革”開始,京劇的傳統劇目被停演了,根據歷史京劇內容製作的鬃人也受到牽連,被迫撤下櫃檯,停止銷售。為“適應”形勢,他也嘗試著做過一些現代戲曲人物作品,終因少了味道,而停了下來。 一時陷入困境的白大成,為了生計,很快學會了木工活,在一個工廠做起了臨時工。之後的幾年裡,他靠美術方面的才能,又去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科學電影製片廠搞起了制景工作。
白大成重放異彩是在首屆中國藝術節上,那是1990年。他身邊的人大為驚訝:這個默默無聞的臨時工,原來是位民間工藝高人。在此次藝術節上,他展示的鬃人,贏得普遍好評。其中《大鬧天宮》、《八大錘》和《挑滑車》展後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與此同時,他還要沒日沒夜應付歐美和日本等客戶的訂單。一位美國人在北京廟會上買了鬃人後愛不釋手,回國前找白大成訂做了成套的鬃人。10年後她又來北京,告訴白大成:“這些年我在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香港和台灣工作,鬃人一直伴隨在身邊。”她回美國時,又帶走了白大成做的十多個《三國演義》里的經典人物。
人物評價
弘揚鬃人
鬃人的刻畫,更要體會劇情的需要,來表現各自在劇情中角色的個性,要通過手工藝將自己對京劇人物的感受融進“鬃人”之中,賦予它以靈氣。為此,白大成始終沒有將“鬃人”流於機械化的批量生產,而是堅持傳統手工,保持它的藝術特色。往往一個作品從臉譜繪畫、服裝剪裁、服飾設計、顏色搭配等十幾道工序,全是他自己完成。
一出《三岔口》戲中有好幾個人物,他要花上一個星期才能完成。1978年他根據京劇劇目製作的鬃人《八大錘》,從造型到藝術風格都是對師承的極大發展。“我可以肯定地說唯有鬃人全是手工繪製,仍保持它獨有的風格,作品絕不重樣。”白老不無驕傲地表示。
經過白大成的精心打造,從此,“鬃人”便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了世人面前。1990年第一屆中國藝術節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作為戲曲藝術的一部分,他的“鬃人”設專櫃進行展出,其中的《大鬧天宮》、《八大錘》和《挑滑車》展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傳播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