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河烏

白喉河烏

白喉河棲息於森林及開闊區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間溪流,烏體長17 - 20cm,翼展25 - 30cm,體重55 - 75g,壽命8年,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體羽較短而稠密。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等級,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Cinclus cinclus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Dipper, White-throated Dipper
【亞種分化】11亞種

外形特徵

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額、頭頂、後頸、上背暗棕褐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雌雄鳥形態相似,體豐滿,嘴細長而尖,翼和尾均短,嘴和腿似,羽毛不透水。鼻孔上有一可活動的蓋,眼有第三層眼瞼,這些都適應於半水棲生活。
白喉河烏

生活習性

在部分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移。身體常上下點動,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潛水,頭從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飛翔較迅速,飛行路線呈直線狀。在距水面較近處活動,飛行距離常很短,往往由一塊岩石飛到另一塊岩石上。如中途遇見人,能很快地轉向相反的方向,順河川飛走。能突然潛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離的浮游。河烏通常成對活動,貼水面飛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隻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凍水域活動、覓食。在水底礫石間或水面上及河灘的礫石中找尋食物,主食水生昆蟲及其他幼蟲,也以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種子、樹葉,小魚、甲殼類、蜘蛛、蝸牛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地區滅絕:賽普勒斯。
旅鳥:法羅群島,馬爾他,突尼西亞。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