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哈派

19世紀中葉從波斯伊斯蘭教巴布派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新派別。因創始人密爾扎·海珊·阿里自稱白哈烏拉(意為“安拉的光輝”)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波斯,美國和德國等也有其信徒。20世紀50年代以來,該派在非洲特別是烏干達,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哈派
  • 創始人:密爾扎·海珊·阿里
  • 主要分布:波斯
  • 時間:19世紀中
教派歷史,教派主張,

教派歷史

該派以白哈烏拉於1871~1874年完成的《至聖書》作為教義的主要依據。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這部共472節的作品,將取代《古蘭經》和巴布派創始人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以馬赫迪身份發布的《默示錄》。該派認為安拉是超越物質的不可知的實體,通往安拉的每條道路都是敞開的。安拉以其不可知的本質使自身得以出現並創造出他以外的一切。安拉表現的特殊形式就是先知們的特徵。

教派主張

他們主張人類統一,大家都是兄弟,必須真誠相愛,互相信任;對異教持寬容態度,一切宗教都應統一起來。他們調和科學與宗教;主張男女權利和義務平等,人人都有受普及教育的義務;要求廢除聖戰,實現世界和平,建立“正義王國”;主張取消國界,使用一種世界語言,組織統一的議會和政府;強調信徒要絕對服從最高的宗教領導人和現行政權。他們主張簡化宗教禮儀,規定每天只要早、午、晚舉行3次簡短的禮拜,可用不同的語言念誦由白哈烏拉所寫的經文。信徒可以單獨舉行禮拜,而不必在清真寺內進行。旅途中可以將整個禮拜改為一個叩頭禮,或者只要口誦“讚美安拉”。淨儀的程式也大為簡化,規定每天要先洗手,後洗臉,如果沒有水,也可不洗。他們堅持巴布規定的每19天為一個月的曆法。信徒每月集會一次,舉行公共的儀式,包括念誦祈禱文和經文,所念經文可以是《聖經》、《古蘭經》或其他宗教經書的某些章節。此外,還減少宗教節日,縮短齋期。
在日常生活方面,他們不反對舒適和豪華,不認為使用金銀器皿是一種罪孽,允許穿絲綢和什葉派禁穿的銀鼠毛皮,允許使用玫瑰露和上等香水,並允許聽音樂。對行乞、獨居修道、苦行和其他禁慾主義的表現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所事事的閒人和乞丐是安拉最痛恨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