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泛指平民,白是白色,丁是男性人口的意思。實際上白丁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平民衣著,古代中國衣冠制度森嚴,不同等級的人要穿不同式樣的衣服。普通平民只能穿沒有任何顏色的麻棉織成的衣服,沒有染過的麻棉織品是白色的,後來士大夫貴族階層就逐漸用白丁來代稱底層普通大眾,沒有顯貴之前能人名人也常用白丁自稱。再者因為明朝恢復唐朝衣冠制度,所以明朝普通底層百姓也是一片素白,從二戰之前朝鮮存留下來的民間老照片可以略見中國明代以前的底層百姓的衣著樣式,因為朝鮮模仿的是明朝的衣冠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丁
- 拼音:báidīng
- 詞性:名詞
- 釋義:指沒學問的人
基本信息
詞義解釋
詞語出典
引證解釋
- 指沒有功名的人;平民。
《隋書·李敏傳》:“﹝ 隋文帝 ﹞謂公主曰:‘ 李敏 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宋 岳飛 《奏乞除在外宮觀第三札子》:“伏念臣起自白丁,誤蒙器使。”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擲果》:“家世 洛陽 ,性習豪邁,甘為紈袴,又恥白丁。”
《十月》1981年第5期:“要唱獨腳戲,自己吹自己……談笑無白丁,往來皆知己。” - 指不學無術或缺乏知識的人。亦指文盲。
唐 劉禹錫 《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明 王錂 《春蕪記·報仇》:“每嘗聞得那 季小姐 精於翰墨,這封書,恰像個白丁寫的。”
《人民日報》1981.4.4:“一分到公社衛生院我就開始學點業務知識,一兩年下來,至少不是白丁了。” - 舊指臨時徵集的壯丁。也稱白徒。
《宋書·沉攸之傳》:“既至京都,詣領軍將軍 劉遵考 ,求補白丁隊主。”
《南史·王敬則傳》:“ 胡松 領馬軍突其後,白丁無器杖,皆驚散。”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納諫》:“更有勑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訖,若從此放免,並是虛荷國恩。”
《舊五代史·僭偽傳二·劉守光》:“屬 瀛洲 軍亂,殺郡守, 仁恭 ( 劉仁恭 )募白丁千人討平之, 匡威 壯其才,復使為帳中爪牙,令將兵戍 蔚州 。”參見“ 白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