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有皮疹

發熱伴有皮疹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全身
  • 相關疾病:嬰兒玫瑰疹 猩紅熱 麻疹 濕疹 大頭瘟 口周濕疹 貓眼瘡 奶麻 痧子
  • 相關症狀:敗血症 斑疹 充血 發熱伴出血 發熱伴關節腫痛 發熱伴寒戰 發熱伴有皮疹 淋巴結結核 淋巴結腫大 貧血 血熱
  • 所屬科室:皮膚性病科 皮膚科
  • 相關檢查:回歸熱螺旋體(BR) A型肝炎抗體 A型肝炎抗原 A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結核菌素皮內試驗 基礎代謝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常見於出疹性的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等。

檢查

症狀:發熱伴有皮疹的出現可作為診斷依據。

鑑別診斷

(1)發熱伴寒戰
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鉤端螺旋體病、瘧疾、急性溶血性疾病。
(2)發熱伴眼睛充血
常見於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等,類似兔眼表現。
(3)發熱伴出血
常見於重症感染和血液病。前者如重症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病毒性肝炎、斑疹傷寒、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鉤端螺旋體病。後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
4)發熱伴淋巴結腫大、並伴觸痛
可能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淋巴結腫大,提示可能有淋巴結結核、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等。
(5)發熱伴關節腫痛
可見於敗血症、猩紅熱、布魯菌病、結核病、風濕熱、結締組織病、痛風等。

緩解方法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群實施計畫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採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一)自動免疫
易感者都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不宜小於8個月,因恐來自母體的抗體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國目前定於8個月時初種,4歲時加強一次。國外主張在15個月時初次接種更為保險,並認為在1歲以內接種者,應於1年後加強一次。疫苗應保存在2~10℃暗處,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齡劑量相同,於麻疹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最好。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後2日內,若應急接種麻疹疫苗,仍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病情。流行時易感者80%接種了疫苗,可於2周內控制流行。接種疫苗後反應輕微,5~14日後可有低熱數日,偶見稀疏淡紅皮疹。
有發熱和急、慢性疾病者,應暫緩自動免疫;有過敏體質、活動性結核、惡性腫瘤、白血病及套用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凡8周內接受過輸血或血製品及被動免疫製劑,以及4周內接受其他病毒減毒活疫苗者均應推遲接種,以免影響效果。
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血清抗體都有上升,陽性率可達95%~98%,最早於12天血液中即可出現血凝抑制等抗體,1個月時達高峰,抗體效價在1∶16~1∶128。2~6個月後漸降,一般仍維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種者4~6年後可全部消失,故複種年齡可在4~6歲時。嬰兒主動免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時,可形成無病區。有些國家將麻疹疫苗與風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時接種,不影響其免疫效果。
(二)被動免疫
年幼體弱及患病者如接觸麻疹病人,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可免於發病,5~9天內進行則僅能減輕病情。可肌注丙種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盤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漿20~30ml。被動免疫力僅能維持3~4周,3周后又接觸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綜合預防措施
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並招待呼吸道隔離至疹後5天,有併發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觸患者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並根據情況給予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接受免疫製劑者,應延長檢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間,應大力宣傳患者不出門,醫藥送上門,易感兒不患門,集體機構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