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聞鼓院
- 簡稱:鼓院
- 年代:北魏延和元年
- 性質:官署名
- 始改稱:景德四年(1007)
登聞鼓院,於闕門懸登聞鼓,許人鳴冤。唐於東西朝堂分置肺石下或擊登聞鼓。宋初,立登聞鼓於闕門之前,置鼓司,先以宦官,後以朝臣主管。景德四年(1007)始...
登聞鼓是中國封建時代於朝堂外懸鼓,以使有冤抑或急案者擊鼓上聞,從而成立訴訟。源於魏晉南北朝。《晉書·武帝紀》有“伐登聞鼓”的記載。後歷代相沿。我們常常...
鼓院,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yuàn ,意思是登聞鼓院的略稱,出自 《夢粱錄·六院四轄》。...
【拼音】:dēng wén【注音】:ㄉㄥㄨㄣˊ【漢字】:登聞(登聞)...... (2).“登聞鼓院”的省稱。晉以來有登聞鼓之設, 宋景德四年置登聞鼓院,專掌臣民...
官署名。簡稱檢院。唐垂拱二年(686年)置四匭於朝堂,接受士民投書。唐後期有匭院。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改匭院為登聞院,景德四年(1007年)改登聞檢院,...
【釋義】:1.古代官署名。宋制﹐門下省設登聞檢院﹑登聞鼓院﹐掌管受理官員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訴進狀﹐先經鼓院﹐或為所抑﹐則至檢院。二院合稱簡(檢)...
興定五年,入為國史院編修官,改太常博士。 3. 《金史·馮延登傳》元光二年,知登聞鼓院,兼翰林修撰,奉使夏國,就充接送伴使。正大七年十二月,遷國子祭酒...
凡臣民有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冤辯誣、進獻賦頌者,均可以狀分類投匭。至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鼓院及登聞檢院。(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匭使》)。...
編輯 羅汝楫,字彥濟,徽州歙縣人。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監登聞鼓院,遷大理丞、刑部員外郎。奏命官犯公罪,勿取特旨以終惠臣子,又戶口凋耗,宜少寬養子之禁。拜...
此後古代統治者為聽取臣民的諫議之言或冤抑之情,特地在朝堂外懸鼓,讓臣民擊鼓上聞,稱為“登聞鼓”。宋代有登聞鼓院,簡稱鼓院。是統治者了解民情、體察民隱...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官至監登聞鼓院。《衢州府志》稱其“登進士第,三宰劇邑,以廉明剛直稱。”淳熙五年(1178),任樂清縣令。在樂清縣令任上,為官...
大觀初年(約1108)填詞呈宰相蔡京被起用,任登聞鼓院。政和年間任詞部員外郎、秀州(今浙江嘉興市)知州。 [1] 毛滂詩詞被時人評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
昌期自詣登聞鼓院,還納所賜,聽之(景純家兄時判鼓院,今國史但言以人言追奪,誤也)。昌期過洛,潞公責其不能為己辯明。潞公曰:“朝廷方崇尚周孔之教而...
蘇軾在鳳翔三年還京,差判登聞鼓院,又授直史館。因父蘇洵病故,回鄉睜喪。三十四歲再到汴京,判官告院。這時王安石正推行靳法,蘇雖也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兼領登聞檢院,登聞鼓院。遼朝亦置,左隸門下省左諫院,右隸中書省右諫院。金朝為正四品。明初曾置,旋廢。李自成於...
翁蒙之(1123年——1174年),字子功,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歷任常山尉、監登聞鼓院、軍器監丞等,相對前面“三賢”是個晚輩。...
歷任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 ,差監登聞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訴奏稟的衙門)等職。王大寶對儒學頗有研究,尤長於易學,著有《諫垣秦議》、《周易證義》、《毛詩...
他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
判鼓司 判登聞鼓院 同判登聞鼓院 監登聞鼓院 判登聞院 判登聞檢院 尚書省 判尚書都省 監尚書六部門 判尚書吏部 判尚書戶部 判尚書禮部 判尚書兵部 判...
初,守佐以亂軍所約者上聞,詔給善帛。使者至潞,沖促之還,曰:“以亂而得所欲,是愈誘之亂也。”卒留不與。入判登聞鼓院,以目疾改兵部郎中、直史館、知...
知吳縣,通判常州。理宗端平元年(1234),監登聞鼓院。以疾乞歸,紹定三年至四年授知處州。學宗伊洛,編有《古文苑》。 [1] 參考資料 1. 宋代處州主政官員...
[18] 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
陳遇明 ,男,浙江蒼南仙居柘園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進士,官監登聞鼓院。...... 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進士,官監登聞鼓院。中文名 陳遇明 國籍 ...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蘇軾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見宮中大量養歌女供皇公貴族享用,不禁對歌女發出同情之音,作該詞以慰藉之。 [2] 點絳唇·離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