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離恨

《點絳唇·離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作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上片描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全詞成功塑造了一位“淚美人”的形象,並為婉約詞提供一種經過“雅化”的新風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點絳唇·離恨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名:點絳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點絳唇·離恨
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美人愁悶。不管羅衣
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嗔人問。背燈偷搵,拭盡殘妝粉。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出自南朝梁江淹《詠美人春遊》: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又名《點櫻桃》,雙調,有41字、42字、43字諸體。
⑵月轉烏啼:表明夜深。
⑶畫堂:古代宮中彩繪的殿堂。
⑷宮徵:這裡泛指音樂。宮: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音級。徵(zhǐ):古代五聲音階的第四音級。
⑸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⑹褪:脫落。
⑺嗔(chēn):發怒。
⑻搵(wèn):揩拭眼淚。
⑼殘妝:被侵亂過的妝顏。

白話譯文

月轉換下沉了,烏鴉啼叫起來,華麗的堂室里響起了傳遞離情別恨的音樂。美女們愁苦煩悶,竟然顧不上羅衣被脫下來。
清亮的斑斑淚,揮灑後而柔腸寸斷。憎惡人們發問,只好背著燈光暗暗地把淚水擦掉,連同臉上的化妝粉揩乾淨了。

創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蘇軾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見宮中大量養歌女供皇公貴族享用,不禁對歌女發出同情之音,作該詞以慰藉之。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上片,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第一、二句點明時間“月轉烏啼”,更暗示了此時是歌女們的淒涼酸楚的生活時刻。在一種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時刻,卻從“畫堂”里傳來了離情別恨的音樂聲,可以窺見歌女們懷念家人的傷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進一層寫美人“愁悶”。不僅僅在於娛樂皇公貴族,而且還在於歌女顧不上去脫“羅衣”,早已被皇帝皇后脫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畫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纖弱“美人”。蘇軾憤然而訴:“畫堂”里充滿了音樂傳遞的“離恨”和“愁悶”。
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第一、二句“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寫斑斑血淚變“清淚”,淚向肚裡流,這種“離恨”的表現。揮淚痛斷柔腸,痛向心裡藏,這種“愁悶”的心情。最後三句更進一層,突出兩個典型細節:一是不願旁人細問,二是背著燈暗暗地揩拭淚水,直至揩盡被皇公貴族們所侵染過的殘妝和脂粉。從清淚、柔腸、嗔人、偷搵、拭殘妝這些行為的表現,將被壓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脫脫地推向世人面前,不得不為歌女感到同情和愛憐。
該詞的藝術貢獻,在於塑造了一位成功的“淚美人”形象,並為婉約詞提供一種經過“雅化”的新風貌。蘇軾寫歌女不同於其他詞家,重在寫“神”和內心的“涼”,具有超脫塵俗、高潔晶瑩的美感,是尋常的“宮體詞”不能比的。

名家評論

明·戲曲理論家沈際飛《草堂詩餘》續集卷上:此詞,洪甫云:親見東坡手跡於潮陽吳子野家,酷似少游,非少游筆。押寸字巧,“嗔人問”三字肖。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鄧紹基《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全詞描寫細膩,委婉貼切,真實傳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點絳唇·離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