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哉亭》是北宋詩人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作者登臨快哉亭所見,從請江流泉、夕陽暮靄到飛鳥奔雲,逐層描寫,勾畫出一幅景色明麗的山野夕照圖。文末宕開一筆,以遊興未盡而“須還”,反襯景物的美麗迷人。詩中“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兩句,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隱隱透出詩人安閒自若的心情和嚮往自由的心愿,筆法不凡。全詩簡潔精練、蒼勁有力,外表渾樸而意味深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快哉亭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後山先生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快哉亭1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2。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3。
度鳥欲何向4,奔雲亦自閒5。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6。
注釋譯文
注釋
(2)“城與”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灣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亂石間汨汨流出。與,共。
(3)“夕陽”二句:落日剛剛隱沒,雲霧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隱地,剛剛沉入地平線下。暮靄,黃昏時山林間升起的霧氣。
(5)奔云:流雲。自閒:指雲悠然舒捲。
(6)“登臨”二句:意謂家中有稚子候門,只得未盡興而返。稚子,指家中幼兒。
譯文
一條蜿蜒曲折的江水,繞著城牆緩緩地流淌;泉水穿過亂石,濺起陣陣水花,發出嘩嘩的聲響。遠處,西下的太陽剛剛隱入地平線,層層暮靄就遮住了重重山岡。那空中的鳥兒急忙地飛翔,不知道它要飛向何方;天上飄浮流動的白雲,是那么的悠閒,和我的心情一樣。我站在快哉亭上遊興正濃,留連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這迷人的地方。
創作背景
作品賞析
《登快哉亭》一詩開門見山,直寫登臨所見。首聯寫近景,描繪城下,見到一條盤旋曲折的江水繞城而流,泉水衝激亂石,嘩嘩作響。這聯是景句,有意創造幽寂靜闃的環境,起句與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境地相仿,密合徐州城依汴水、泗水而築的特點。又以流動的江、泉,在靜止的城、石中流淌,動靜相襯,加以詩人的視線是從高向下,既有大境,又有小景,將蜿蜒曲折的江水與飛沫四濺的泉水的動態刻畫了出來。
次聯遠望,寫山。作者登臨是在黃昏,因此在寫山時便通過夕陽來襯托。“夕陽”兩句描繪了一幅山間落照圖:落日剛剛隱沒於地平線下,暮靄便在山間升起了。這兩句寫黃昏山巒如畫,詩用流水對,上下呼應,詞意流動;“隱地”“依山”造語工巧,形象而具體,富有畫面感;動詞“隱”“依”二字也用得很切,使客觀景物帶有主動性,這裡用來形容太陽與暮靄,就賦予客觀的自然現象以人性。與柳宗元筆下的“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始得西山宴遊記》),境界相近。兩句所寫,實際上是一個場面,這樣分寫密合的手法,是江西詩派的特色。
次聯遠望,寫山。作者登臨是在黃昏,因此在寫山時便通過夕陽來襯托。“夕陽”兩句描繪了一幅山間落照圖:落日剛剛隱沒於地平線下,暮靄便在山間升起了。這兩句寫黃昏山巒如畫,詩用流水對,上下呼應,詞意流動;“隱地”“依山”造語工巧,形象而具體,富有畫面感;動詞“隱”“依”二字也用得很切,使客觀景物帶有主動性,這裡用來形容太陽與暮靄,就賦予客觀的自然現象以人性。與柳宗元筆下的“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始得西山宴遊記》),境界相近。兩句所寫,實際上是一個場面,這樣分寫密合的手法,是江西詩派的特色。
第三聯是傳頌的名聯。詩由黃昏景色,遠山暮靄,又捕捉到遠處的飛鳥與雲朵。“度鳥”二句寫空中景物,然而融情於景,寓意深刻。這兩句雖是直道眼前所見,但也隱隱透出詩人心境平靜、嚮往自由的意願。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橫空而過的飛鳥,正是人生匆匆的象徵。杜甫詩說:“仰看一鳥過,虛負百年身。”其含義為人生倏忽如鳥過,可與此句同參。陳師道學杜甫詩鍊字,在虛詞上極費工夫。這兩句中的“欲”字及“亦”字,極得神韻。“欲何向”以問語出之,給人以想像;“亦自閒”用肯定句,說雲閒,也說自己閒,語意雙關,表達詩人悠閒自樂、恬淡寡慾的胸襟與意趣。杜甫詩“水流心不竟,雲在意俱遲”(《江亭》),把此種感情表現得很為明朗,而陳師道此聯則較含蓄蘊藉。詩取境高遠,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從容與淡泊的境地相同,也與杜甫《江亭》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相仿佛,元人方回說“如‘度鳥’‘奔雲’之句,有無窮之味”,清朝紀昀也稱讚說:“五、六挺拔,此後山神力大處,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說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長,有振起全篇之功。
前三聯都寫亭上所見,分別描繪水、山、天,由低到高,層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黃昏的景色,在寫景中別具一格。足見詩人觀察之仔細,領略之完美。到結尾,詩才點出“登臨”,以“興不盡”概括前面三聯,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興猶未盡,依依不捨。這樣寫,打破了歷來登臨詩的布局;最後以情收煞,也反襯景的可愛,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離開時的情感,被方回稱讚說:“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這種結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為情造境。
前三聯都寫亭上所見,分別描繪水、山、天,由低到高,層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黃昏的景色,在寫景中別具一格。足見詩人觀察之仔細,領略之完美。到結尾,詩才點出“登臨”,以“興不盡”概括前面三聯,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興猶未盡,依依不捨。這樣寫,打破了歷來登臨詩的布局;最後以情收煞,也反襯景的可愛,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離開時的情感,被方回稱讚說:“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這種結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為情造境。
陳師道寫景詩往往以孤拔遒勁、情致深遠見長,在推敲詞句的同時,更注意表現自己對景色的悟性,以發掘自然界獨特的美,常常能把自己的情感深沉地注入景物中,體味其中的的真趣。這首詩景物層次井然而摹寫生動,展現了其人格境界。清江迤邐,泉流琤琮,暮色降臨,鳥飛雲奔。此番意象顯示了在人世紛紜中悠閒從容、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全詩蒼勁有力,老氣橫秋,雖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興無窮,純以氣格勝。被紀昀贊為“刻意陶洗,氣格老健”。作者這種風格,得力於杜甫,也與陳師道孤傲的性格有關。方回評價說:“全篇勁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正指出了此詩蒼勁老健的風格與杜甫詩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