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

《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是當代詩詞大家、外交家厲聲教於1973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作者於當年因在邊界與海洋事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而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肯定與接見。該詩語言不事雕琢,渾厚典雅,如枯木搭成的藤蘿架,承托著滿樹藤花盛放的絢爛之美,將作者堅定追隨周總理,獻身革命事業的一片丹心進行了充分的表達,是紀念周恩來總理詩詞當中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
  • 創作年代:1973年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厲聲教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
吐哺興百廢,倒履傾聖賢。
求才君若渴,功成有誰憐。
放眼千歲後,篳路萬古前。
北國英姿雄,南冠才情先。
人生得知遇,報國甘瀝膽。
難當焚琴禍,危樓無瓦全。
濟危惟妙手,渡難須鐵肩。
我欲長伴月,狂飆若等閒!

作品賞析

這首懷周總理的五言古詩是當代詩詞大家、外交家厲聲教於1973年所作。作者於當年因在邊界與海洋事務方面做出重要貢獻而受到周總理的肯定與接見。
該詩採用五言懷古的體裁,語言不事雕琢,渾厚典雅,如枯木搭成的藤蘿架,承托著滿樹藤花盛放的絢爛之美,將作者堅定追隨周總理,獻身革命事業的一片丹心進行了充分的表達。
第一句,借用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的典故和曹孟德倒履迎許攸的典故,再現了當年周總理為了建設新中國廢寢忘食地工作,及選拔人才,重視人才的情景,既對周總理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描寫,又表達出對總理的讚譽和崇敬。
第二句,從說古到論今,表面上是提出疑問,總理您如此求賢若渴,此番功業有誰明了和稱頌呢?此一問實際上是無需回答的。周總理這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心為國為民,早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身許國,功成身退是其最理想的歸宿,因此不會在意“功成有誰憐”的。這巧妙地再次讚頌了愛護人才,尊重人才的周總理的革命奉獻精神。
第三句,在更高層次上,揭示出周總理和建國初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人才的舉措是高瞻遠矚的,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作者也指出,此舉雖然於國於民,善莫大焉,但一開始肯定是篳路藍縷,要經歷幾多艱辛的。
第四句,用工整的對仗,描述出建國初期,在新中國的政策感召之下,不論南北東西,各地人才群英薈萃,濟濟一堂,齊心協力建設我們偉大祖國的振奮人心的局面。其中,周恩來總理自然功不可沒。
第五句,寫出包括作者在內的英才們的心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深受周總理這樣的伯樂的知遇之恩,大家怎能不披肝瀝膽,報效祖國呢?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這也是當時新中國建設者們的真實寫照。
第六句,以焚琴煮鶴的典故,和危樓沒有全瓦的比喻,虛寫“文化大革命”對大批知識分子的衝擊和對新中國建設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作者在“文革”期間,心憂祖國的強烈情感的真實表達。
第七句,用扶危濟困的妙手,兩肩擔道義的鐵肩指代周總理。總理在“文革”期間,頂住巨大壓力,克服各種阻力,勉力而為,盡最大努力保護了大批領導幹部、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為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妙手與鐵肩,承載著作者和廣大知識分子的依靠與信賴,舉足輕重。
第八句,以明月比喻周總理,堅定地表達了作者想要追隨總理的腳步,堅持真理,繼續革命,把“文化大革命”的狂風驟雨視若等閒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
在1973年那個動盪的年代,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能夠不受絲毫動搖,源自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感召,源自革命人無畏忘我的熱忱。這份激情,藉由文字的力量,穿越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於今依然力透紙背,感人肺腑,激勵著我們在今天的和風麗日之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鬥終生!

作者簡介

厲聲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貫浙江杭州,生於南京,長於上海。中國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雙語作家、文史學家、南京大學傑出校友。1956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深度參與了中緬、中印、中朝、中蘇等邊界談判及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等重大國際談判,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邊界與海洋事務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肯定與兩次接見。厲聲教是民國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厲麟似的長子,清代詩壇泰斗厲鶚的七世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