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

癇xian,漢字。疾病名稱,俗稱羊癲瘋、癲癇、羊角風。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患此病的人,常突然倒地,口吐涎沫,手足痙攣,口裡發出羊豕的叫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癇(繁體字:癇)
  • 拼音:xián
  • 部首:疒(病字邊)
  • 出處:《素問》
釋義,中醫名詞,疾病,介紹,病因病機,辨治,發作期,休止期,古籍解釋,

釋義

xián
部首: (病字邊)部首筆畫:5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2 四角號碼:0012
<名>俗稱羊癇風、羊癲風、羊角風 [epilepsy]。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患此病的人,常突然倒地,口吐涎沫,手足痙攣,口裡發出羊豕的叫聲。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素問》
又如:癇眩(因癲癇發作而眩暈)
癇證xiánzhèng[epilepsy] 中醫指癲癇

中醫名詞

①病名。出《靈樞·寒熱病》。該篇指出此病之主證為“暴攣、癇、眩,足不任身”。是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病證。《簡明醫彀》卷四:“此病皆由驚動其神,使髒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痰涎壅積,變熱生風”致病。後世又以稟賦遺傳、七情內傷心腎虛怯、風火痰熱、飲食勞倦及外傷為重要病因。《張氏醫通》:“癇病發時,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則瘛瘲抽搦,目上視,或口眼喎斜,或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次發者。”治宜標本兼顧,扶正培本,豁痰降火為標,方用定癇丸和安神丸,參湯下;或選用人參琥珀丸、牛黃安神丸。氣血虛兼痰火者,清心抑膽湯;風痰者,用追風祛痰丸;痰火者,清心滾痰丸;痰多涎甚者,導痰湯加木香、竹瀝;痰多而眩暈者,用清心抑膽湯。癇證獲得控制後,宜用十全大補湯加酸棗仁、遠志、麥冬。先天性癇證(“胎癇”),宜用燒丹丸,或先服至寶錠以清熱止痙,再據其兼證辨治。中醫久癇,即現代醫學之癲癇。礞石滾痰散,祛病滾痰,適癇症,魯地張氏傳承百年,愈者夥。
②中醫古籍中或有癇、癲通用者。前人又有十歲以下為癇,十歲以上為癲之說。參見癲、五臟癇等條。

疾病

介紹

一種反覆發作的神誌異常疾病。又稱癲癇、癲疾,俗稱羊癇風。臨床特徵為發作時突然昏倒,肢體抽搐,牙關緊閉,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口中發出豬羊雞叫等異常聲音,甦醒後除頭暈、頭痛、疲乏外,一如常人。癇證病發無定時,有一日數發,或數日一發,數月一發,以至數年一發的。若發作時間長,次數多,或經久失治,遂成痼疾,勞累及情緒均能觸發,發作過甚,則精神呆鈍,健忘虛弱。癇證病因多為驚恐傷及肝腎,火灼津液,釀成痰涎,內亂神明,外閉經絡,動風生痰或遺傳所致。
《內經》首先記載了癲疾的病名,認為發病和先天因素有關。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描述了此病的臨床特點,認識到是一種發作性的神志失常的疾患。元代朱丹溪認為癇證的發病,與痰濁關係密切。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將此病分為陰癇、陽癇兩大類。癇證與西醫所稱的癲癇基本相同,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癲癇,均可按中醫對癇證的辨治方法論治。

病因病機

癇證的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積痰、鬱火、驚恐、先天因素幾個方面,且常相互影響。痰可由氣鬱化火,煉液而生,也可由恣食厚味損傷脾胃所致。痰熱迷濛心竅,神志為之擾亂。鬱火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所生,火動生風,痰濁蒙蔽心竅,則抽搐昏仆。大驚大恐則髒氣逆亂,痰阻風動,而作癇疾。先天因素之說源於《內經》,主要為胎氣受損,或父母秉賦虛弱,或父母患癲癇導致小兒肝腎精血不足而髒氣失調,清竅無主,易患癇證。

辨治

癇證特定的臨床表現為神誌異常和肢體抽搐。因病情有輕重的不同,發作表現也有不同,一般發作時間短暫,間歇時間長的患者病情較輕。但癇證的發作均具有起病急、發作時間短暫和反覆發作的特點。休止期仍有一定的臨床症狀。辨治時,發作期和休止期應區別處理。

發作期

發作期分陽癇和陰癇兩類,治療以熄風化痰、開竅鎮驚為主。陽癇較陰癇一般預後為佳,但陽癇失治,正氣虧虛,可轉化為陰癇。①陽癇證。證見初起有短暫的頭暈頭痛,胸悶不舒,旋即昏倒仆地,不省人事,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肢體抽搐,喉中痰鳴,口吐涎沫,或發時有類似豬羊的叫聲,甚則二便自遺,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治宜清化痰熱、熄風定癇,常用清熱鎮驚湯為主方,《醫學心悟》定癇丸也可選用。②陰癇證。證見面色萎黃,手足清冷、抽搐,口吐涎沫,無啼叫,或啼叫聲音微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治宜溫陽滌痰、熄風定癇,常用二陳湯加味,送服五生丸。

休止期

休止期以脾虛痰盛、肝火夾痰、肝腎兩虛等證較為多見,以扶正固本為主。部分患者的休止期可無自覺症狀。①證見面黃形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咯痰,或大便稀溏,或胸悶泛惡,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屬脾氣虛弱,濕痰中阻。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湯為主方。②證見性情急躁,兩脅脹痛,口苦而乾,便秘溲黃,咯痰黏稠,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屬肝火夾痰。治宜清肝瀉火、化痰開竅,常用龍膽瀉肝湯為主方,酌加珍珠母、鉤藤、瓜蔞、膽星、石菖蒲等。③證見精神倦怠,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腰酸腿軟,心悸失眠,記憶力減退,舌苔薄白,脈細弱,屬肝腎兩虛。治宜滋腎固本,常用大補元煎為主方。
從臨床實踐看,癇證控制發作尚易,根除較難,因而休止期的調理尤為重要。治療不可一味祛風滌痰,要明確病位,審察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予以調治。癇證患者應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生活規律化,以利於治療。對發作期患者,要加強看護,避免發生意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戸閒切《集韻》《韻會》何閒切,𠀤音閒。《說文》病也。《玉篇》小兒瘨病。《正字通》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發則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口吐涎沫,食頃乃甦。《後漢·王符傳》哺乳多則主癇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