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病名。即痧證。又名痧氣、痧穢。
基本介紹
- 別稱:痧氣
- 中醫病名:痧脹
- 常見發病部位:腹部
- 常見症狀:先吐瀉,後心腹絞痛
痧脹,病名。即痧證。又名痧氣、痧穢。
痧脹,病名。即痧證。又名痧氣、痧穢。...... 見《痧脹玉衡》。其症先吐瀉,後心腹絞痛;或先心腹絞痛而後吐瀉,胸膈作脹,頭目不清,遍身腫脹,四肢不舉,舌...
《痧脹源流》是清代沈金鰲撰寫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不分卷,成書於清道光元年(1821)。...
《痧脹要略》是清代清太醫院集錄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末。...... 《痧脹要略》是清代清太醫院集錄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末。...
痧氣(痧脹),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阻寒於內,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因痧氣脹寒胃腸,壅阻經絡,故又名“痧脹”。痧在...
《痧脹名考》是清代錢松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道光六年(1826),不分卷。...... 《痧脹名考》是清代錢松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道光六...
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及飲食不潔所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病證。又稱痧氣、痧脹。臨床上以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
暈痧(拼音yūn shā),病名,痧證見頭暈眼黑,昏迷跌倒者。...... 病名,痧證見頭暈眼黑,昏迷跌倒者 出處 《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 詞語解析《...
痧氣丸,中成藥名。由蒼朮、麻黃、天麻、麝香、細辛、豬牙皂、蟾酥、大黃、雄黃、丁香、硃砂(水飛)組成。具有祛暑辟穢,開竅解毒的功效。用於水土不服,痧脹腹痛,...
盤腸痧 ,痧證之一。 ①痧毒盤轉腸胃,雖無疼痛,而苦楚萬狀者。即緊痧。《痧脹玉衡·盤腸痧》:“痧毒肆行,盤轉腸胃,雖不痛不疼,苦楚萬狀,命在須臾,此緊...
痧病,俗稱發痧。也稱臭毒、青筋、瘴氣,古稱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乾熱、肌肉鬆軟、虛脫及昏迷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由於暴露...
紅痧是病證名。痧證見皮膚紅點隱隱者。...... 《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紅痧,皮膚隱隱紅點,如(疒^咅)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雖淺,熱酒熱湯,亦不...
痧穢,病名。又名痧氣、痧脹。《傷寒指掌》卷四:“凡痧穢,從口鼻吸入,即從募原流布三焦,便見頭痛惡寒發熱,骨節酸痛,與傷寒相似;但脈沉細,或手足指冷,腹滿...
身重痧,病證名。以遍身重痛為特徵的痧證。《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身重痧,痧症初發,勢雖凶暴,未必身重;若飲熱湯熱酒,痧毒即阻塞經絡血肉之間,...
出痧,是指刮痧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紫、黑斑或黑皰的現象,亦即指“痧痕”。通過刮蹭,使皮膚下毛細血管破裂,淤血滲透到皮膚中,造成淤青。皮膚的這些變化可持續1...
頭痛痧,病證名。痧毒中於臟腑,上沖三陽巔頂或三陽頭面肌肉之證。痧證之一。《痧脹玉衡·頭痛痧》:“痧毒中於臟腑之氣,閉塞不通,上攻三陽巔頂,故痛入腦髓...
冰麝痧藥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主治受寒受暑,痧脹肚痛吐瀉,卒倒昏迷。...
瘟痧是不相傳染的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 瘟痧是不相傳染的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郭志邃...
絕痧方用於數患痧症。...... 絕痧方用於數患痧症。中文名 絕痧方 出處 《痧脹玉衡》 別名 木八、六十四號歸妹方 功能主治 數患痧症 ...
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污之氣。一種說法為痧證之一,病名。以心腹絞痛為主證。一名盤腸痧。《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絞腸痧,心腹絞切大痛,或如板...
痧筋,證名。痧發時在臂彎、腿彎上下,呈現深青或紫紅色細筋。多由痧毒入於血分所致。...
《痧法備旨》,痧證著作。系《治痧要略》(清·歐陽調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詳)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郭志邃《痧脹玉衡》一書提要彙輯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