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痧氣、痧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飲食不潔
- 常見症狀: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四肢攣急,唇甲青紫,或於肘窩、俼窩、頸前兩旁出現青紫痧筋
出痧,是指刮痧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紫、黑斑或黑皰的現象,亦即指“痧痕”。通過刮蹭,使皮膚下毛細血管破裂,淤血滲透到皮膚中,造成淤青。皮膚的這些變化可持續1...
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及飲食不潔所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病證。又稱痧氣、痧脹。臨床上以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
痧病,俗稱發痧。也稱臭毒、青筋、瘴氣,古稱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乾熱、肌肉鬆軟、虛脫及昏迷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由於暴露...
暈痧(拼音yūn shā),病名,痧證見頭暈眼黑,昏迷跌倒者。...... 暈痧(拼音yūn shā),病名,痧證見頭暈眼黑,昏迷跌倒者。中文名 暈痧 拼音 yūn shā) ...
2.刮痧出痧後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點擊...
傳統的刮痧療法主要適應證為痧病,所用工具有瓷器類(碗盤勺杯之邊緣)、金屬類(銅銀鋁幣及金屬板)、生物類(麻毛棉線團、蚌殼)等,刮痧部位為脊背、頸部、胸腹...
熱痧是病名,痧證屬熱者,主證發熱狂躁,出自《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熱痧》。...... 熱痧是病名,痧證屬熱者,主證發熱狂躁,出自《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熱...
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污之氣。一種說法為痧證之一,病名。以心腹絞痛為主證。一名盤腸痧。《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絞腸痧,心腹絞切大痛,或如板...
瘟痧是不相傳染的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 瘟痧是不相傳染的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痧證之一。見《痧脹玉衡·瘟痧》。郭志邃...
1.痧痕一般5~7天自動消退,在前一次揪痧所留下的痧痕沒完全消退前則不要急於再揪,這樣容易使痧痕長時間不消退,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煩惱。...
扭痧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法。方法是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蘸水夾揪皮膚,造成局部瘀血。這種扭痧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方法在施行時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
《痧病辨》是清代陸儋辰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23年,系《陸筦泉醫書十六種》之一。...
紅痧是病證名。痧證見皮膚紅點隱隱者。...... 《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紅痧,皮膚隱隱紅點,如(疒^咅)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雖淺,熱酒熱湯,亦不...
《痧症全生》是清代黃鶴齡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痧症全生》是清代黃鶴齡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道光二十...
《美人痧》是在新小說吧連載的一部恐怖驚悚類小說,作者是釋然。...... 《美人痧》是在新小說吧連載的一部恐怖驚悚類小說,作者是釋然。中文名 美人痧 作者 釋...
《痧法備旨》,痧證著作。系《治痧要略》(清·歐陽調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詳)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郭志邃《痧脹玉衡》一書提要彙輯本。內容...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
痧症。即疹子。又名子。準繩雲。痧症初起。用升麻葛根湯(散足陽明邪熱)合瀉白散(清手太陰邪熱)其間宜加桔梗牛蒡荊芥連翹等。(兼解兩經之毒也)尤為至當。...
感受時疫穢濁之氣,以發熱,胸腹或悶,或脹,或痛,或上吐下瀉,或神昏悶亂,或皮下青紫痧癍痧筋等為常見症的危急外感熱病的統稱。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
痧證痛,證名。指痧證兼有腹痛者。《明醫指掌》卷六:“忽然腹中大痛,嘔吐脈沉,痧證也。藿香正氣散加香附、砂仁;手足厥冷,舉體轉筋,理中湯。” ...
痧氣(痧脹),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阻寒於內,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因痧氣脹寒胃腸,壅阻經絡,故又名“痧脹”。痧在...
捏痧法、放痧法或刮脊療法等,其目的都是治療疾病,統稱為刮治療法。...... 捏痧法、放痧法或刮脊療法等,其目的都是治療疾病,統稱為刮治療法。目錄 1 基本概述...
痧藥,中成藥名。為開竅劑,具有祛暑解毒,辟穢開竅之功效。主治夏令貪涼飲冷,猝然悶亂煩躁,腹痛吐瀉,牙關緊閉,四肢逆冷。...
冰麝痧藥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主治受寒受暑,痧脹肚痛吐瀉,卒倒昏迷。...
毛痧,又叫羊毛痧,羊毛疔瘤。痰水食物停積中焦,又受寒邪所致。...... 毛痧,又叫羊毛痧,羊毛疔瘤。痰水食物停積中焦,又受寒邪所致。中文名 毛痧 別名 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