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發於陽,(1)病發於人體外部,如體表等部位;(2)病發於太陽。
中文名稱 | 病發於陽 |
英文名稱 | disease arising from yang |
定 義 | (1)病發於人體外部,如體表等部位;(2)病發於太陽。 |
套用學科 |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
病發於陽,(1)病發於人體外部,如體表等部位;(2)病發於太陽。
中文名稱 | 病發於陽 |
英文名稱 | disease arising from yang |
定 義 | (1)病發於人體外部,如體表等部位;(2)病發於太陽。 |
套用學科 |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
病發於陽,(1)病發於人體外部,如體表等部位;(2)病發於太陽。...
太陽病的主要脈證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由於外邪侵襲於肌表,正氣抗邪向外,故表現為脈浮。足太陽經脈從頭走足,行於人身背部,風寒外束則太陽之氣運行受阻,邪正交爭於太陽經頭項部分遂出現頭項強痛之症。惡寒則因風寒外束,衛陽被郁,不能溫分肉之故。太陽病之惡寒多與發熱同時並見,與少陰病之無...
“五病所發”是指五臟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如腎為陰髒而主骨生髓,所以其病發於骨髓;心為陽髒而主血,所以其病發於血;脾為陰髒而主肉,所以其病發於肉;肝為陽髒而主春,發病的根源在於冬;肺為陰髒而主秋,發病的根源在於夏。關於肝發病之源在於冬,肺發病之源在夏,這是根據陰陽盛衰的道理來說的,...
《五運六氣解讀傷寒論》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田合祿先生多年致力於五運六氣研究,並用五運六氣解讀《傷寒論》,開拓了學習《傷寒論》的新思路,主張心主太陽、肺主陽明、三焦主少陽、脾主太陰,四經共主一年四時陰陽,從而揭開了“病發於陽”“病發於陰”的千古謎團,獲得了可喜...
二是根據病因始發途徑的內外,將其分為陰陽兩大類:即七情傷人,直接引起在內的五臟之氣發生異常變化,或髒氣虛損,或氣機失調,故曰病起於陰;風雨寒暑清濕等天地自然之氣傷人,從在外之肌膚而入,故曰病起於陽。《素問·調經論》也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病生於陽經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風雨寒暑邪氣的侵襲;病生於陰經在里的,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房事過度、喜怒無常所致。段落八 【原文】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也就是說張氏所說的六經病,早期大多是“氣與氣相感”的六經之氣為病,而不是經絡本身的病變。繼則才從氣分入於經絡,但只是十之二三。張氏認為人身之六氣,內生於臟腑,外布於體表,“君相二火發原在腎,太陽之氣生於膀胱,風氣本於肝木,濕氣本於脾土,燥氣本於胃金。”而後各循其經,分主所屬...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的主要症狀,治以解表為主。亦為勞倦內傷的常見症狀。《張氏醫通・諸傷門》:“勞倦所傷,寒溫不適 惡寒 ,即怕冷。是自我感覺寒冷且與天氣環境不相符。諸邪郁遏表陽,或陽虛衛弱所致。《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
一、六經、六經病與六經辨證 二、六經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的關係 第五節 《傷寒論》的治則治法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第一節 太陽病辨證綱要 一、太陽病提綱 二、太陽病分類提綱 三、辨病發於陽、病發於陰 四、辨太陽病傳變與否 第二節 太陽病本證 一、太陽病經證 二、太陽病腑證 第三節 太陽病變...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以味發於氣,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則為喑;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
如上諸病,莫不由風寒濕而成,術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熱、消食者,濕熱盛則自汗,濕邪客則發熱,濕去而脾胃燥,燥則食自消,汗自止,熱自除也。又主大風在身面者,術氣芳烈而悍,純陽之物也,風為陽邪,發於陽部,故主之也。風眩頭痛目淚出者,陽虛則風客之而眩,痰厥...
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為由陰轉陽,病情好轉。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醫學套用 人體 根據上述之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為陽,臟腑在...
病候 《素問·繆刺論》云:“邪客於足陽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難經》云:“陽為病,陰緩而陽急。”指內踝向上之陰脈弛緩,而外踝向上之陽脈痙攣,常形成足外翻。又陽脈氣盛則目張而不寐。本經脈交會穴 申脈,仆參,跗陽(足太陽);居(足少陽);俞(手太陽);巨骨,肩(手陽明);地倉,巨...
因為瘧疾並於陽分,則陽氣勝,並於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由於瘧疾感受的風寒之氣變化無常,所以其發作至陰陽之氣俱逆極時,則寒熱休止,停一段時間,又重複發作。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當其病發作的...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曰:二陽之病發心脾,...
陽損及陰,系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陰陽偏勝 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實證病機。病邪侵入人體,在性質上,必從其類,即陽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陽,而形成機體的陽偏勝;陰邪侵襲人體...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著《金匱要略》指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他將病因按其傳變概括為三個途徑...
《內經》認為,瘧疾的發作是因瘧氣與衛氣相迫所致,《素問.瘧論》雲"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故病作"。本篇亦云"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由於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出入有時,與瘧邪之相搏亦有時,故其發作有遲早、一日或間日發的區別,其關鍵在於邪氣深淺、病情輕重。即感邪淺,...
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如何扶陽固本呢?在生活中,我們要改變我們一些傷陽氣的生活習慣,在夏天經常喝冰鎮飲料,吹空調,露宿雨淋,很容易患傷陽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風濕等。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著太厚,久居溫室,大汗淋漓或過用辛熱,多患傷陰之病,如咽喉腫痛、食欲不振、...
陽明病,傷寒六經病之一。為陽氣亢盛,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的傷寒。證候性質屬里實熱。臨床表現 簡介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
何謂少陰證?少陰腎之經,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經雲∶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腠理寒,使入陰經,不經三陽也。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於陽則太陽也,發於陰則少陰也,此二經為表里,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於少陽、厥陰,肝膽之經,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為大海之神。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註:陽即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又縣名...
外感病是惡寒發熱,寒熱齊作;而內傷病則平時形寒,發作燥熱,寒熱不齊。這是因為外感病的寒熱,是發於皮毛,風寒郁遏於衛表,屬於表實證;而且惡寒重而發熱輕,必待邪氣傳里化熱,惡寒乃罷。內傷病的寒熱,其惡寒是衛陽不足,其燥熱是陰火上沖,屬於表里俱虛證。而且惡寒是平時形寒,在背陰處明顯,在陽和處...
浮脈為陽,主一切表病,故脈在肌膚之間。芤主失血,中空者氣不能攝血故也。革脈弦大而浮,故謂虛寒相搏,其實乃陰不抱陽,孤陽上浮,真陰下脫之象。肌肉之下,其脈為沉;重按乃得,病發於陰。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氣凝血結,濁陰混淆。沉極為伏,三候如無;氣機閉塞,真陽已孤。沉脈屬陰,主一切里症...
三陽經瘧,病名。瘧疾之發於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者。見《症因脈治》卷四:“瘧疾者,先寒後熱,發作有定期,大約巳午未三時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陽、少陽也;間日而作,陽明,少陽也;伸欠、惡寒頭痛,太陽也;發熱口渴,陽明也;有寒有熱,嘔而口苦,少陽也。日中三陽得令,其病即發;日夕三陽時令退...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里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崑崙、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一陰至,厥陰之治也...
”他卻認為,此系“真陰素虧,血復暴脫,陽無所附而發越於外,精華並見,故黑夜生明。是陽光飛墜,如星隕光流,頃刻煙滅。投大劑養真陰之品,如生地、玄參、知母、貝母、阿膠、側柏、童便日服四劑,服二百劑而愈,可第二年九月,舊病復發吐血傾盆而死。”他不無感嘆地說:“爾時識力尚欠,僅據火旺陰虛一端,殊...
感受溫熱病毒,不兼濕邪者,稱為溫熱類溫病,包括風溫、春溫、冬溫、秋燥等,一般起病急、傳變快、病程較短;兼濕邪者,稱為濕熱類溫病,包括濕溫、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較緩,傳變慢,病程較長。溫病的傳變多按衛氣營血和三焦的順序依次傳變,故臨證時亦多選用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兩種方法。溫邪屬陽邪,...
(2)陰盛格陽 指由於陰寒之邪盛極於里,逼迫衰竭之陽氣浮越於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繫,從而形成真寒假熱的病理狀態。多因為素體陽虛或久病陽衰,命門之火虛虧,復又因陰寒邪盛而盤踞於內,致使陰陽盛衰懸殊,格陽於外所致。4.陰陽更勝 在陰陽偏盛的同時,亦存在著使陽氣或陰液不同程度耗傷的病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