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其病程短、病死率低,該病又稱病毒性胃腸炎。A組輪狀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又稱嬰兒秋季腹瀉。與急性胃腸炎有關的病毒種類較多,其中較為重要、研究較多的是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此外,還有腸腺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本病是由於病毒感染所致,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又稱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諾如病毒、腸腺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等亦可引起病毒性腹瀉。

臨床表現

1.普通輪狀病毒 :潛伏期1~3天。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後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個別可長達數月。
2.成人腹瀉輪狀病毒 :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噁心、嘔吐等症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血液生化等檢查,常有淋巴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升高,嚴重者有電解質的紊亂,如低鈉、低氯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
2.糞便檢查:大便培養出病原體是確診該病的標準。
3.其他: B超、腹部X線檢查,CT檢查及血管造影等,可以觀察胃腸黏膜的形態,有助於鑑別診斷。

治療

主要針對病因治療。
1.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以及飲食衛生,補充營養,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
2.對症治療
(1)嚴重的腹瀉患者,必要時可套用止瀉藥物。
(2)及時糾正腹瀉所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
(3)對嚴重營養不良者應該採取營養支持,予補充胺基酸、維生素以及白蛋白等。谷氨醯胺是黏膜修復的營養物質,在補充胺基酸時應注意補充谷氨醯胺。
3.針對病原菌治療
根據各項檢查結果,對病原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以致縮短病程。

預後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少數患兒可並發腸套疊、直腸出血、溶血尿毒綜合徵、腦炎及Reye綜合徵等。可直接影響預後。

預防

本病的主要預防是避免與致病菌接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嬰幼兒,儘量避免吃被污染的事物,勤洗手等;同時,應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多食蔬菜、鍛鍊身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