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膚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黏膜病變,病毒是感染性皮膚病中常見的病原體之一。病毒感染會產生各種臨床表現,其症狀輕重主要取決於機體的免疫狀態,同時,也與病毒的毒力有關。由於病毒的性質和種類不同,其引起皮膚疾病的臨床表現亦不相同。下面主要介紹風疹、帶狀皰疹和尖銳濕疣。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性病科
- 常見病因: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黏膜病變。
- 常見症狀:病毒感染不同症狀也不一樣。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風疹由呼吸道傳播或接觸傳播、尖銳濕疣由性傳播。
病因
風疹病毒是RNA病毒,是限於人類的病毒。患者是風疹唯一的傳染源,起病當天和前一天傳染性最強。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尿糞中均可分離出病毒。一般兒童與成人風疹主要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也可傳染。
2.帶狀皰疹
人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經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發生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後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或者顱神經感覺神經節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病毒被激活。
3.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性傳播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少部分患者可因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傳播而發病。也可在分娩過程中通過產道感染HPV。
臨床表現
(1)前驅期:幼兒患者前驅期症狀常較輕微,或無前驅期症狀;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則較顯著,可持續5~6天,表現有低熱或中度發熱、頭痛、食慾減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噴嚏、流涕、咽痛、結膜充血等輕微上呼吸道症狀,偶有嘔吐、腹瀉、鼻出血、齒齦腫脹等。
(2)出疹期:通常於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面頸部,迅速擴展軀幹四肢,1天內布滿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無疹。皮疹初起呈細點狀淡紅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徑2~3mm。面部、四肢遠端皮疹較稀疏,部分融合類似麻疹。軀幹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類似猩紅熱。
2.帶狀皰疹
患者在發疹前可有低熱、輕度乏力、納差等全身症狀,患處皮膚有灼熱感或者神經痛,持續1~3天。患處常首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的丘疹,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然後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帶狀排列。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老年患者常較為劇烈。病程一般2~3周,水皰乾涸、結痂脫落後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沉著。
3.尖銳濕疣
生殖器和肛周為好發部位。損害初起為細小淡紅色丘疹,以後逐漸增大增多,濕潤柔軟,表面凹凸不平,呈乳頭樣、雞冠狀或菜花樣突起。紅色或污灰色,容易發生糜爛滲液,觸之易出血。皮損裂縫間常有膿性分泌物鬱積,致有惡臭。患者常無自覺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異物感、痛、癢感或性交痛。
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增多,並出現異形淋巴細胞及漿細胞。
(2)病毒分離:風疹患者取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風疹患者取尿、腦脊液、血液、骨髓等培養,可分離出風疹病毒,再用免疫螢光法鑑定。
2.帶狀皰疹
必要時可作皰液塗片、免疫螢光檢查及血清抗體測定等。
3.尖銳濕疣
(1)細胞學檢查:用陰道或宮頸疣組織塗片,巴氏染色,可見到兩種細胞,即空泡化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同時存在。
(2)組織病理檢查 如在棘層上方及顆粒層出現空泡化細胞。
診斷
(1)風疹患者的分泌物可分離出風疹病毒,是直接診斷證據。
(2)與確診的風疹患者在14~21天內有接觸史。
(3)有發熱症狀,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內出現紅色斑丘疹。
(4)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
2.帶狀皰疹
(1)病變皮膚出現簇集成群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有明顯的神經痛,伴局部淋巴結腫大。皰疹與皰疹之間的皮膚正常。以上為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可做診斷依據。
3.尖銳濕疣
細胞學檢查可見到兩種細胞,即空泡化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同時存在,對尖銳濕疣有診斷價值。組織病理檢查可見在棘層上方及顆粒層出現空泡化細胞,是診斷HPV感染的重要證據。
治療
(1)一般對症療法:風疹患者一般症狀輕微,不需要特殊治療。症狀較顯著者,應臥床休息,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對高熱、頭痛、咳嗽、結膜炎者可予對症處理。
(2)併發症治療:出血傾向嚴重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輸新鮮全血。
2.帶狀皰疹
(1)抗病毒藥物:可選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
(2)神經痛藥物治療:抗驚厥藥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麻醉性鎮痛藥可使用嗎啡。
3.尖銳濕疣
(1)藥物治療:可使用0.5%鬼臼毒素酊、5%咪喹莫特霜、80%~90%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
(2)冷凍療法:利用-196℃低溫的液氮,採用冷凍法治療尖銳濕疣,促進疣組織壞死脫落,操作簡便、高效,患者易耐受。本法適用於數量少,面積小的濕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