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由於某種原因引起的生理(或)心理的病理變化;由於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而導致個性行為的某些變化和陽性體徵的出現,並且這些陽性體徵具有臨床診斷意義;由於個體生理或心理的病理變化,以及行為的改變和陽性體徵的出現而引起一定社會關係的變化;社會對該個性患者事實的承認.
定義
病人角色的個體特徵
每一個病人並不是上述特徵的均分體,一些具體病人身上還表現有個性特徵。輕微感冒的病人是否遵從醫生或親屬勸告是沒有很大關係的;臨終的病人是談不上使工作能力喪失或減小的;輕病、慢性病等不一定能也不一定不應該解除其日常的
社會責任;一個有意違反操作規程、有意違反交通規則因引起創傷的病人,不能不對其自身導致傷殘的行為負責;一個人想治療其疾病,但客觀上受到種種條件限制,如社會經濟狀況,
醫療發展水平等,都有可能使某些病人無法履行康復的
義務。
病人角色行為異化
通常人們認為,一個人患病後會馬上找醫生診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些病人從疾病開始到找醫生檢查之間常已經歷幾周、幾月、甚至幾年,有時他們求醫已為時太晚,以致失去了治療時機。另一方面,人們又常常認為,求醫的人身體上總有些疾病,但實際上也不一定如此。因為有些人求醫是由於他們有某些心理障礙,有些人是為了取得病人角色而從中取得某些利益。可見疾病行為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很大。
病人心理
病人一般心理變化與心理需求
從身心一元論的角度看,人的身體(生理)功能同心理功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心理功能的改變可以導致或伴發身體功能的變化,包括“心身反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另一方面,身體的損傷或疾病也可直接或間接造成人的心理上的變化,其中某些可稱作“身心反應”或“
身心障礙”。
(一)心理變化:
1、情緒變化
2、情緒反應
3、認知功能和意志的變化
4、人格的變化
(二)心理需求
1、病時生存的需要
2、病時刺激的需要
3、病時安全的需要
4、病時歸屬的需要
5、病時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6、病時自我實現的需要
7、病人求醫動機滿足的需要
診療過程的病人心理特徵與需求要點
(一)門診病人
1、需要儘快就醫
2、需要稱心醫生診治
3、需要安全感
4、需要明確診斷
5、需要妥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