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病中游祖塔院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病中游祖塔院⑴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⑵。
閉門野寺松陰轉⑶,欹枕風軒客夢長⑷。
因病得閒殊不惡⑸,安心是藥更無方⑹。
道人不惜階前水⑺,借與匏樽自在嘗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烏紗:本是官帽,至唐時,已逐漸流行於民間。葛布:以葛的纖維織成的布,俗稱夏布。道衣:僧道所穿之服,亦指家居穿的道袍。
⑶野寺:野外廟宇。
⑷欹:斜倚。風軒:有窗檻的小室。
⑸殊不惡:確實不錯。
⑹安心是藥:《景德傳燈錄》卷三:“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本意是安心要靠自己,不假外求,這裡則進一步說,得病亦是心有未安的表現。
⑺道人:這裡指僧人。階前水:指虎跑泉水,味極甘洌。
⑻匏樽(páo zūn):葫蘆作的酒樽,泛指飲器。
白話譯文
村路上紫李黃瓜一陣陣芳香,烏紗帽白夏布道袍十分清涼。野寺里閉門休息任他松陰轉移,斜靠枕頭睡在風涼的窗下午夢正長。因病得到閒暇確實不錯,安心就是醫治一切疾病的良方。僧人不吝惜階前甘洌的泉水,借給我容器讓我隨意品嘗。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蘇軾於熙寧六年(1073年)所作,這一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一個夏日,作者病稍和,有了遊覽的興致,此詩便是遊玩祖塔院有感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委運任化、安閒自適的心境。人間萬事,得失之間,沒有定準。患病是失,安閒是得,不願捨棄,則不能擁有。有了這種態度,就能夷然對待社會中的種種矛盾,保有精神上的祥和。
開頭寫到祖塔院去的村路景物和作者的服飾。在村路上看到紫李黃瓜的色彩和香味,作者戴著烏紗帽、穿著白葛衣,感覺涼快。《冷齋夜話》稱:“哲宗間右璫陳衍:‘蘇軾襯朝章者何衣?’衍對曰:‘是道衣。’”朝章是上朝穿的官服,道衣是民間有道者穿的便服,較為涼快。接下來寫到了祖塔院,那是在野地里的寺廟,故稱“野寺”。作者在病中,所以在寺里閉門靠枕,就入夢鄉了。當時是夏天,所以開著軒窗迎風,稱“風軒”;因為入夢的時間較長,所以醒來看到窗外的松陰轉移了。這一聯寫在寺中的情景。
作者在杭州做通判,與知州共理政事,平時不可能到廟裡去游息。所以說:“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因為有病,所以有閒到廟裡來休息,也是不錯的事情。有了病,安心就是藥,不用再求藥方了。佛家認為,人求安心在於自己,自己認為心安了就是,不用外求。作者更認為只要自己能安心就能治病,不用再求藥方了,結尾聯繫虎跑泉,說和尚借給匏瓢,供他自由自在地喝泉水。
這首詩的構思,先寫到寺前的路上景物,聯繫詩人自己的裝束。次寫到寺後的情景,結合詩人病中情事,再跟祖塔院的祖師慧可聯繫,從慧可詢問安心的方法想到詩人自己的病。詩人把院僧同自己聯繫,歸結到虎跑寺的泉水。這樣的結構,容易形成一種可供後人摹仿的寫詩樣式。紀昀指出,蘇軾這首詩“易於摹仿”,說明他的寫法,按照游祖塔院的經過來寫,可以供後人取法。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陸游除愛國詩外,還有“一方面是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紀昀講“此種已居然劍南派”,就指這一方面的詩,蘇軾這首詩正是例證。它的藝術特色,就是閒適細膩,像“因病得閒”,“歌枕客夢”,“松陰轉”,“安心是藥”等等都是。紀昀的批註指出,“劍南別有安身立命之地”,錢鐘書又指出:“什麼是詩家的生路、‘詩外’的‘工夫’呢?”“他說:‘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鏤虛空!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換句話說,要做好詩,該跟外面世界接觸,不用說,該走出書本的字裡行間,跳出蠹魚蛀孔那種陷人坑。”就蘇軾這首詩而言,雖然容易讓後人摹仿,但它從生活中來,也是創造。後人摹仿這樣的寫法,這是後人的事,對蘇軾來說卻是他自己的創造。
名家評價
紀昀:“此種已居然劍南派。然劍南別有安身立命之地,細看全集自知。楊芝田專選此種,世人以易於摹仿而盛傳之,而劍南之真遂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