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性皮膚就是疤痕即使消除了還是會再產生疤痕的皮膚。疤痕體質的人不只是留疤痕,而且疤痕還會增生,也就是疤痕會凸起來。
增生性疤痕中淋巴回流減少,局部水腫,可導致疤痕的肥厚,是機體創傷修復的必然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疤痕性皮膚
- 領域:生物
- 性質:名詞
- 原因:組織處於增值階段
定義,瘢痕類型,不穩定型瘢痕,穩定型瘢痕,影響因素,其特徵,是否會癌變,祛疤方法,治療方法,
定義
疤痕的形成是由於機體炎症反應,膠原的合成與降解不平衡、異常粘多糖的出現以及纖維細胞的增生所造成。
瘢痕類型
不穩定型瘢痕
指創口癒合早期,瘢痕組織多處於增殖階段。臨床所見為瘢痕高出皮面,色潮紅,質堅硬,常有痛癢感覺,瘢痕組織充血,容易起水泡,創面時愈時壞,這一過程常需6個月到一年左右。
穩定型瘢痕
指創口癒合半年以後,瘢痕組織逐漸趨於成熟,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的成份逐漸減少,膠原纖維呈年輪樣結節狀排列,變成互相平行的束狀排列。此時,臨床所見瘢痕組織充血消退,色澤變淡,外形也漸趨平整,質地變軟,基底日漸鬆軟,痛癢感覺減輕或緩解。這種退行性變化,時間由幾個月至數年不等。
影響因素
(1)皮膚張力和部位:人類皮膚有張力鬆弛線(RSTL)。凡切口平行於RSTL者,所受張力低;而垂直於RSTL時張力高,易引起纖維增生。有人證明,垂直於RSTL的瘢痕寬度是平行於該線切口瘢痕寬度的2倍。手術時應按皮紋或皮膚張力線作切口,以減少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張力不同。下頦、胸骨前、三角肌、上背部、肘、髖、膝、踝和足背等,皮膚張力大,活動多,是瘢痕好發部位。相反,眼瞼、前額,腰部、前臂、小腿、外生殖器、乳暈等部位,皮膚張力低,瘢痕輕且發生率低。
(2)年齡:瘢痕疙瘩是青年人的疾病,老年人並不常見。主要是由於青少年處於青春發育期,組織生長旺盛,創傷後反應性強,皮膚張力大,易發生疤痕增生傾向。而老年人皮膚鬆弛,張力小,膠原纖維反應低下,故發生率低。
(3)皮膚色素:與瘢痕疙瘩有密切關係。
(4)感染:急慢性感染癒合後都有不同程式的瘢痕增生。
(5)創面異物:灰塵、滑石粉、線結等可刺激瘢痕增生。
其特徵
(1)淺表性瘢痕:多見於擦傷和淺度燒傷後,特徵是外觀稍粗糙,有色素改變,局部平而軟,無功能障礙,一般不需處理。
(2)增生性瘢痕:又稱肥大性瘢痕,多見於深二度和淺三度燒傷及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區的創面自行癒合後。特徵是厚(可達1-2厘米)而硬,呈紅色或暗紫色,痛且癢,常影響工作和休息。約6個月後,瘢痕漸趨柔軟而稍平坦,充血減退,毛細血管減少,癢痛症狀漸減輕或消失。
(3)萎縮性瘢痕:又稱不穩固瘢痕,常見於頭部顱骨電擊傷後,大面積燒傷和慢性潰瘍癒合後。瘢痕硬,局部血管少,呈淡紅色或白色,深部組織緊密粘連,不能耐受摩擦和負重。破潰後常經久不愈,晚期可導致惡性變。
(6)蹼狀瘢痕:瘢痕呈皺褶狀,形似鴨蹼。此類瘢痕最常見於燒傷,偶見於皮膚的切割撕裂和手術切口位置不當。大型蹼狀瘢痕多發於頸前、腋窩、肘窩及會陰部,小型的常見於內外眥、鼻唇溝、口角、鼻孔、指掌側、指蹼、虎口、尿道口、陰道口等部位。
此外,尚有凹陷性瘢痕,橋狀瘢痕和線狀瘢痕等類型。
是否會癌變
不穩定性瘢痕,特別是當瘢痕破潰後經久不愈,至晚期常發生潰瘍惡性變。這種惡性變潰瘍又稱Marjolin潰瘍。因一位法國外科醫師Marjolin在1928年發現陳舊性燒傷瘢痕可呈潰瘍性惡變而命名。
(1)發病年齡:國外為12-72歲,國內為21-64歲。
(2)發病時間:短者燒傷後僅3個月,有的長達60年以上才發病,一般平均32年左右。
(3)好發部位:常見於下肢,其它部位也偶有發生。在放射性潰瘍的基礎上,癌變的發生率較高。
祛疤方法
(一)按摩法用手掌根部揉按疤痕,每天三次,每次5-10分鐘。這個方法對於剛脫痂的傷口效果最佳,對於舊傷疤效果比較弱。
(二)薑片摩擦法生薑切片後輕輕擦揉疤痕,可以抑制肉芽組織繼續生長。
(三)維生素E塗抹法維生素E可滲透至皮膚內部而發揮其潤膚作用,同時,維生素E還能保持皮膚彈性。但大家可能對維生素E去疤的功效還不太熟悉。把維生素E膠囊用針戳破,取其內的液體塗抹在疤痕上輕輕揉按5-10分鐘,每天兩次,持之以恆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四)維生素C塗抹法維生素C具有美白功效,把維生素C塗抹在顏色較深的疤痕上來美白疤痕,使之與周圍健康的肌膚色調一致。
(五)薰衣草精油塗抹法薰衣草的美容功效總是很神奇的,薰衣草精油淡化疤痕的作用也被廣泛認同。不過薰衣草精油對於新疤和8年以上的舊疤效果不明顯,對於疤齡一到兩歲的傷疤效果比較好。另外,精油的使用總是要特別小心的,給疤痕上精油的時候可千萬別福澤沒有疤的肌膚了。
脂肪注射法:由脂肪損失而造成的很深的疤痕可以通過脂肪注射法進行治癒。有時候稱之為脂注射。在進行這種消除疤痕時,脂肪通過外科手術由身體的另一部位取得,沖洗乾淨後,注入疤痕處,使疤痕的脂肪增長。這種治癒的效果通常可持續6至12個月。
化學去皮法:輕度或者表面去皮——只是輕輕除去皮膚細胞的最上層——用三氯乙酸或者a-羥基酸處理。對於很嚴重的粉刺,醫生們使用苯酚去皮法,這通常要由整容外科醫生實施全身麻醉。對於一般的疤痕,你可以讓醫生進行三氯乙酸去皮法處理。這些去皮對於坑狀疤痕的治癒效果是很好的。
打孔鑿切除法:這種治療方法對於生有窄而深的“碎冰錐”狀疤痕是非常有效的。醫生使用一個圓形的包乾成型切割刀狀的鑿子將疤痕切除,然後將邊緣縫合在一起。
治療方法
1、雷射治療 雷射治療 疤痕性皮膚是近年來新開發的方法,主要原理是通過可被血管內紅細胞吸收的紅色選擇性雷射的照射,破壞疤痕內的血管,從而抑制疤痕性皮膚。
2、冷凍治療 近年來,冷凍療法治療 疤痕性皮膚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的治療方法非常簡單,常用蘸有液氮的棉球壓在疤痕表面,使其凍結而壞死,常常伴有疼痛,需要進行局部麻醉鎮痛處理。冷凍療法比電凝療法等的治療效果好,可能與冷凍能夠誘發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有關。
3、內服藥物 疤痕性皮膚的發生除了與臨床醫師治療技術有關外,還與患者的體質具有很大的關係,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度。雖然藥物治療有效者很多,但考慮到其副作用,實際臨床廣泛套用的藥物並不多,因此尚有待於對疤痕性皮膚的病因性治療藥物的進一步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