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局部因素
包括部位、皮膚張力、異物、炎症、皮膚類型等。異物,如落入創口內的灰塵、滑石粉、棉花纖維、線結及某些化學物質等。此外,還有細胞破壞後所析出的角質素。炎症,如創面癒合前因長期裸露感染,肉芽組織過度增長,深2度燒傷創面癒合後瘢痕內包裹的殘存毛囊或腺體組織所引起的反覆發作的感染等。皮膚張力,如與皮膚天然紋理、皺褶一致,或在關節部位的瘢痕,不斷地受到牽拉,甚至破潰,以後反覆破潰癒合。這些局部因素的刺激,都可導致瘢痕的增生。
2.全身因素
包括年齡、內分泌、種族與遺傳。如青壯年、婦女,尤其是孕婦和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易發生增生瘢痕,而極少見於老年入,這可能與雌激素及垂體內泌素分泌旺盛有關。此外,種族、遺傳、身體素質等因素亦與瘢痕增生有關但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闡明。
臨床表現
1.高度增生性瘢痕
淡紅色,暗紅色貨褐色,質硬。有強烈的瘙癢感,有壓痛。瘢痕邊緣和正常皮膚之間有明顯界限,邊緣呈現圓滑的苔形。無浸潤性生長。
淡紅色,暗紅色,瘙癢感和疼痛感不明顯,周邊無炎性浸潤。
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增生性瘢痕自從發生之時起,就在不停的發生變化。在初起之時,瘢痕的纖維增生很快、很多,纖維增生過多以後常將瘢痕內部的血管壓閉,使其逐漸缺血。
目前國內外治療瘢痕多採用局部藥物封閉,皮膚移植,手術切除植皮,晶體磨疤術,氣囊擴張術,抗體注射,放射治療,壓迫療法,激素療法,矽酮類等療法。在臨床上都不是很成熟,療效有待觀察。而且有的所需時間長,痛苦大,容易反覆,出現不良後果等,許多都不盡如人意。
1.局部皮下注射
針對瘢痕增生,直接把藥物針劑注射入瘢痕內進行治療,而這種藥物的成分以類固醇為主,能抗發炎,並抑制瘢痕生長,這是目前對於瘢痕增生最簡單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瘢痕增生相對適合於面積較大的瘢痕,治療難度相對較大,臨床效果一般較好,常見的方法有:瘢痕切除加植皮法,皮瓣法,單純切除縫合法、皮膚擴張器擴張後切除法及游離植皮法。
壓迫治療應儘早使用,最好在創面癒合後即開始壓迫治療,瘢痕形成6個月後在使用,一般效果較差。壓力的大小應根據部位和患者的感覺加以調整,一般不低於1.3kpa。使用要持久,力求不間斷。
套用於瘢痕治療的雷射主要有CO2雷射和染料雷射。CO2雷射利用其光熱反應對瘢痕組織進行燒灼治療,使瘢痕組織氣化、碳化。染料雷射束可使組織直徑小於0.5毫米的血管閉塞,產生局灶性壞死,從而緩解增生性瘢痕。
套用淺層放射線照射,可遲滯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對早期病變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適合增生性瘢痕切除後復發的預防。
6.微晶磨削
微晶磨削去瘢痕增生是一種傷害性極小的皮膚美容。通過對治療區域表面噴射性無菌細小的微晶顆粒的衝擊,使衰老受損的皮膚細胞鬆動脫落,同時通過刺激皮膚生髮層吸收氧和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的生成,結合相應的護膚治療,使皮膚變的細膩平整、清晰自然,富有彈性光澤。
預防
1.瘢痕體質的人應儘量減少受傷的機會。患有痤瘡、毛囊炎、癤腫時,不要強行擠壓,更不要套用有強烈刺激的藥物如強酸、強鹼等,以免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應在醫生指導下安全用藥。
2.急診外傷的患者,在排外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應儘可能求診整形醫生進行清創縫合或組織缺損整復,將瘢痕形成的因素減至最小。
3.整形手術應嚴格遵守手術無菌原則,手術切口應沿皮紋或皮膚張力線方向,應位於相對隱蔽的部位。手術者應動作輕柔,器械要銳利,儘可能採用細針細線。保持創口內清潔無異物。縫合應對位準確,堅持無張力縫合原則。
4.手術時機合適:如深度燒傷應及早削痂植皮,肉芽創面要及早植皮覆蓋均有助減少瘢痕的形成。
5.患者術後應避免日光暴曬,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及豆制食品。應了解瘢痕形成及防治常識,積極配合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