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角化不良瘤

疣狀角化不良瘤是一種好發於面、頸和頭皮部,84%的患者年齡在30~69歲之間的皮膚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疣狀角化不良瘤
  • 外文名:疣狀角化不良瘤
  • 年齡:84%的患者年齡在30~69歲之間
  • 直徑:3mm~8mm,
概述,病理改變,重要病理改變,一般病理改變,臨床特點,檢查診斷,治療方式,

概述

本病好發於面、頸和頭皮部(占80%左右),少數見於非露出部位如腋下,偶見於口腔黏膜(齶部或牙槽嵴)。最常見為棕紅色、褐色的丘疹或結節,中心呈臍形凹陷,並有一黃色柔軟的角栓,與毛囊角化病的孤立性皮損不同。結節中等硬度,表面粗糙,常無炎症,但可有滲出或出血,易被誤為表皮癌、乳頭狀瘤、囊腫或光線性角化症。皮損達到一定大小即不變化,多數無主觀症狀,少數可有瘙癢、疼痛或灼熱感。
本病良性,無惡變的報導,84%的患者年齡在30~69歲之間。

病理改變

重要病理改變

(1) 皮損中央一大的杯狀凹陷,(可能為極度擴大的毛囊)其中充滿角質物質;
(2)角栓下可出現裂隙,內有棘層松解細胞及假性絨毛(由很多襯以單層基底細胞的真皮乳頭伸入腔隙內形成)

一般病理改變

(1) 皮損中央一大的杯狀凹陷,其中充滿角質物質。角栓下可出現裂隙,內有棘層松解細胞及假性絨毛;(2)近皮面邊緣處粒層明顯增厚,往下逐漸變薄,近凹陷底部可以消失;
(3)可見到角化不良細胞,如圓體及穀粒細胞;
(4)病變周圍有結締組織包繞;
(5)血管周圍中度炎性浸潤,可見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少量嗜酸性細胞及漿細胞。

臨床特點

(1) 多見於男性老年人;
(2)病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3)皮損為單發略高於皮面的黃至黑色或肉色結節或囊腫,直徑3mm~8mm,頂部中央有臍形窩,內含角質物質,並有膿性分泌物及惡臭。

檢查診斷

可根據臨床表現再結合病理變化進行診斷。需與毛囊角化病、角化棘皮病、基底細胞癌、乳頭狀汗管囊腺瘤和光線性角化症等相鑑別。

治療方式

最好將皮損作外科手術切除。也可用搔刮術、電乾燥法或X線照射治療,但可能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