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尾蜥虎

疣尾蜥虎

疣尾蜥虎為壁虎科蜥虎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琉球群島、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非洲、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廣東、雲南等地,主要生活於熱帶和晚上常在屋檐下及牆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疣尾蜥虎
  • 拉丁學名:Hemidactylus frenatus
  • 別稱:橫斑蜥虎
  • :動物界
  •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 爬行綱 Reptilia
  • :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 蜥蜴亞目 Lacertilia
  • : 壁虎科 Gekkonidae
  • :蜥虎屬 Hemidactylus
  • : 疣尾蜥虎 H. frenatus
分布,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保護級別,醫用價值,

分布

國內分布台灣,香港,海南,廣東,雲南(南部)
國外分布 非洲(南部,東部),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亞洲南部,東南部,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從Indoaustralia Archipelago向東到紐幾內亞

簡介

疣尾蜥虎是台灣壁虎中叫聲最明顯的一種,除了夜間,它們白天也常會躲在陰暗的地方發出類似「嘖-嘖-嘖-嘖」的連續數個單音叫聲。疣尾蜥虎對於比較炎熱環境的適應性相當好,常會在住家房舍附近活動,所生的卵卵殼不會相連。
疣尾蜥虎疣尾蜥虎
台灣民間有一種說法,「南部的壁虎會叫,北部的壁虎不會叫。」並且有人會確切的指出它們的分界是在大安溪,或是其他溪流,因此不少人以為同樣是壁虎,卻因地理環境的分布而有不同的習性。事實上,我們所謂「壁虎」這個類群的蜥蜴,光就台灣地區所紀錄的種類就多達9種左右,所謂「會叫」與「不會叫」的壁虎,只是其中住家附近最容易見到的兩種。在這兩種壁虎中,疣尾蜥虎的叫聲明顯;至於不會叫的壁虎則是指全然不同的另一種類,也就是無疣蜥虎。就適應來說,疣尾蜥虎比較偏好炎熱的環境,但無疣蜥虎喜好的溫度則稍低,而在大範圍的分布上,台灣剛好處於這兩種壁虎的交界區,這兩種壁虎在台灣的分布原本就是一種偏南,另一種偏北;所以在早期,台灣島上的居民大多只在南部才聽得到疣尾蜥虎的叫聲,而有了「南部的壁虎會叫」的說法。不過隨著台灣南北交通的方便,這兩種壁虎有時會躲藏在家具中,並且跟著人類南北遷移,所以,今日我們有時可以在台灣北部聽到疣尾蜥虎的叫聲,或是在在台灣南部發現無疣蜥虎的蹤跡。
疣尾蜥虎疣尾蜥虎

形態特徵

軀幹長約4到6公分,最大全長可達13公分,身體主要由黑色、褐色、灰色或白色所構成,而且顏色會隨著環境而加深或變淺。體背除了有較細小的粒鱗,還有許多較大型的疣鱗,尾部有許多櫛刺狀的鱗片,而深淺不一的鱗片也形成體背的縱線或是由頸部延伸到尾部規則分布的斑塊。四肢指下有單列指瓣,且第一指有爪。

生活習性

常出沒於居家屋舍、路燈或近光源處,鳴聲響亮,是一種主要在夜間活動的蜥蜴,尾部極容易自割,以昆蟲和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醫用價值

壁虎去內臟的乾製品入中藥,名“天龍壁虎”,有補肺腎、益精血、止咳定喘、鎮痙祛風和發散消腫的功效,可治淋巴結核、神經痛、慢性關節炎、乳房腫塊。
常用作實驗動物。
【別名】守宮、爬壁虎、爬牆虎、蝎虎、天龍
【來源】守宮科動物無疣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nther,以乾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摔死或開水燙死,曬乾或焙乾。
【性味歸經】鹹,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散結。用於中風癱瘓,風濕關節痛,骨髓炎,淋巴結結核,腫瘤。
【用法用量】炒研細粉,每服3~5分;或0.5~1.5錢,水煎服。
【備註】(1)東北和華東地區產一種無蹼壁虎Gekko swinboana Gunther,亦同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疣尾蜥虎疣尾蜥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