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

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

《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是張立平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該書在功利化、內卷化時代背景下,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對中國教育實踐進行思考。書中既有對當代中國全人教育實踐巨觀的、結構性的模式歸納,如“理念為先的快樂教育”“文化奠基的全納教育”和“智慧傳道的經典教育”;也有對個案學校呈現出的辦學理念、組織結構、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和評價等微觀因素的分析比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
  • 作者:張立平
  • 字數:304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8月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選取國民國小、蒙新國小和新苗書院三所學校(含書院)為研究對象,從學校教育探索的視角去分析全人教育在中國的實踐。三所學校在體制和環境的巨觀因素以及辦學理念、組織結構、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和評價等微觀因素方面呈現出較大的異質性和典型性,該書通過研究它們考察當代中國全人教育探索的成就與不足,並憑此展望未來教育探索的方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章 新學校行動:理念為先的快樂教育
第四章 新教育實驗:文化奠基的全納教育
第五章 復興的書院:智慧傳道的經典教育
第六章 全人教育的意涵:三種探索路徑的比較分析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附錄

創作背景

教育的目的在於立德樹人,而學校的學習,應該充滿趣味、人文關懷和生命意義。一些學校、機構和個人正嘗試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教育現狀。這既包含主流教育的一些內部創新變革,也包含一些觀念和途徑不同的非主流教育探索。其中全人教育因倡導“人的完整發展”的理念,引起中國學界和學校的關注。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有些新建學校或教育機構正以該理論探索新的教育變革。儘管全人教育理論有其深厚的淵源和明確訴求,但它並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操作程式或方法,因此給實踐者帶來很大的困擾。全人教育理念如何與中國文化和社會交融?學校機制如何變革才能開展全人教育?這些問題正是《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要著重討論的內容。

作品思想

該書把中國當代的全人教育定義為:中國當代的全人教育是在批判中國的功利教育和工具教育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培養人的德性和人文精神為宗旨、平衡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為途徑、建立理解與信任關係為紐帶、履行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為理念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它倡導從日常生活和真實體驗中自我發現和喚醒,實現個人本真的存在,並在與世界的連線中尋求意義;全人教育受到巨觀社會結構的影響,同時學校的理念、文化和實踐智慧對全人教育內容有決定作用;全人教育是強調形成與發展的實踐過程,而不是一個終極目的。
該書指出,中國當代全人教育的探索,給教育的國際化和本土化帶來了新的思考。全球化引發了教育的國際化,也帶來了世界教育的融合,更引起傳統教育觀念的變革。當然,每一種文化和教育都具有一定民族性。作為學校,首先應抱持開放心態,對世界優秀文化和教育採取一種欣賞態度,吸收並進行本土構建;其次,要弘揚自己的傳統智慧,不斷完善和創生理論,與其他教育對話。國際化和本土化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是教育整體發展中的內外表征。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當代全人教育的中國經驗》
2021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047-7

作者簡介

張立平,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先後在《教育發展研究》《現代基礎教育研究》《教育學術月刊》《教育參考》《天津教育報》等期刊報紙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主編《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等教材三部,被評為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教材;譯著《測量時代的好教育:倫理、政治與民主》入選2019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教育理論類第六名)和“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大眾閱讀推薦榜”(第二名);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項、省部級橫向課題一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三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