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拳

畲族拳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特點別具一格,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廣泛流傳於畲族人聚居的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族拳
  • 歸屬:南少林武功
  • 流傳地區:畲族人聚居的地區
  • 特點: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
畲族拳的源流,畲族拳的風格特點,畲族拳的基本理論,畲族拳的健身價值,畲族拳的功法,

畲族拳的源流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特點別具一格,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廣泛流傳於畲族人聚居的地區。
清雍正年間,少林志士四起,醞釀反清復明大計,他們懷著“蟄伏待日施冷眼,終須有日可亡清”之壯志,隱匿於已成為南方反清復明的秘密基地的泉州少林寺。清廷得知後派兵焚毀泉州少林寺,肆意殺戮寺僧,倖存的鐵珠、鐵鞋、鐵柄、鐵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難。林鐵珠因此流落民間,幾經輾轉,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建省福安縣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處偏僻的山巒之中,地勢險峻,畲民們心善性豪,見鐵珠蓬頭垢臉,疲憊不堪,遂生惻隱收留了他。鐵珠於是隱名換姓為潘(當地方言諧音同樊,故亦謂之姓樊),隱居下來。

鐵珠身雖稍安,然而反清復明之心不泯,雍正殺害眾僧,欺壓百姓的新仇舊恨他永世不忘,發誓要為死難的師父、師兄弟們報仇!
鐵珠效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舉,把雍正王對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為第一,獨吞少林四家僧(指的是鐵珠、鐵鞋、鐵柄、鐵板少林四僧)”蔑視之詞掛在牆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勵自己刻苦練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苦練不輟,困了就睡在一張窄小的木凳上,剛一甦醒便一軲轆爬起來繼續練功。他頭戴百餘斤的石帽,身穿數十斤的沙衣,打樹樁、練鐵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無所不習。房前屋後的樹木、青竹,經他拳打掌擊、腳踢頭頂,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來暑往,三年過去了,鐵珠的功夫大有長進,練成了“鐵頭、鐵身、鐵臂、鐵掌、鐵指”的少林真功夫。當他看到周圍的畲民們平日裡十分喜愛舞刀弄棒,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教習武功,準備積蓄力量,推翻滿清王朝。
此後,林鐵珠開館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練功熱潮。時有雷朝寶(畲族雷氏第三十二代公),聰穎好學,其已練有一身祖上流傳下來的武功,又得鐵珠悉心指教,朝寶如虎添翼,比其師之技猶高一籌,遐邇聞名,被譽為“虎豹師傅”。
數年後,鐵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寶為繼承師傅的遺志,廣收族人習武練功,並融槃瓠功夫和少林武功於一爐,衍化出這種技擊和健身價值強、具有獨特風格的“畲族拳”。
自此,慕名前來金斗洋村拜師求藝者絡繹不絕,而金斗洋村外出傳藝的拳師也與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廣為流傳,而且也在福建閩東、閩北一帶的漢人中傳開了。

畲族拳的風格特點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個流派,它具有南拳步穩勢烈,發出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門戶嚴謹,進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點。

1,形成
畲族拳在演練中“眼似銅鈴,嘴像獅形”,講究形象威武、雄偉彪悍、效仿虎之勇猛之形,豹之悍烈之勢,並長配合穩健的步法,氣勢雄壯的震腳,以威懾敵手,達到從心理上戰勝對方的目的。

2,力猛
發力剛猛是南派武功的主要特點。畲族拳也是如此,除具有一整套傳統的如戴石帽、劈樹樁、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訓練功法外,也很重視氣與勁的配合。其“千招易躲,巨力難防”之拳諺,正說明這一點。其發力動作要求氣息吞吐浮沉的配合,發勁藉助積蓄的“氣”將“力”猛烈催發,即所指的“以氣催力”。畲拳族的發勁常伴有“咳”、“嗨”的吼聲,以助發力和拳威。

3,馬實
“馬”即步,也謂之“樁”。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馬、不丁不八馬、虛實馬等。
演練時步法穩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躍動作。為了達到步穩的目的,除了練徒手“坐樁”和“托樁”外,還加重物如肩頂石鎖,身穿沙衣,腳系石磨等進行“坐樁”和“托樁”的練習,所以在套路練習和實戰中就會表現出步如“落地生根”樣的穩定。它通常用“推樁”的辦法檢驗一下練習者功夫的深淺,如“馬實”被認為是習畲族拳最基礎的,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4,手狠
畲族拳的手法極其豐富,其中以指法掌法最為多見,且招招實用,攻擊敵人要害,故謂之“手狠”。演練中有一指點穴、二指摸珠、二指鎖喉、三指挑襠、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手法。
畲族拳師必練“鐵砂掌”、“竹把功”等操指掌的硬功,從而使其達到一定的硬度,在實戰中多以掌指傷人要害處。

畲族拳的基本理論


畲族拳是流傳在少數民族中的拳種,很少與外界交流,故仍保留著其古老的傳統風貌。此拳種重在防身,不先動手,講究禮讓,後發而先制人。在畲族拳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練拳習武亦修德,一練筋骨,二練技,三打不平,四養性。”由此可見畲族拳師是十分重視武德教育的。

畲族拳的健身價值



武術,既可防身自衛,又可達到特有的健身效果,畲族拳尤為如此,在畲族人聚居的山區。畲民們長期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又好習武弄棒,所以身強體壯、壽數綿長。
通過普查證實,練畲族拳對人體各器官起著良好的作用。

1,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畲族拳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僅拳術套路就有三角戰、四門、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幾個。其動作複雜多變且不對稱,每個套路乃至每個動作都要周身配合得完整與和諧,才能在瞬間做出相應的攻防反應並發出最大的勁力,這樣就要求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對主動肌、協調肌和對抗肌做出精確的支配。長期進行練習能使各肌群之間的協調關係得到改善。
畲族拳在演練中,要求用意調氣(呼吸),用氣幫助發力。如在發力的同時發出“咳”、“嗨”的吼聲,能夠以氣催力,聚氣助力。可使拳風凜凜,氣勢更加磅礴。另外在運動中,人體內植物性中樞要密切配合運動中樞才能完成好動作。因此,運動中樞、植物性中樞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畲族拳的動作複雜,要求精確,步型的高度、寬度,身體的姿勢以及發力點、眼神的配合等,都要求練習者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去完成。此拳種還經常配合“一竹功”、“二竹功”等功法的練習以及散手對抗的練習,這些練習要求進攻、防守動作轉換快,神經中樞的興奮與抑制的過程變換迅速,久而久之,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靈活性。

2,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術的一個流派,發力剛猛是其主要特點,演練中採用蓄氣、聚氣、沉氣、提氣、催氣等方法幫助發勁,使勁力更加完整、充沛、猛烈。
一套完整的畲族拳通常有十幾個動作,要一氣呵成地完成,必須合理地套用以上說到的幾種呼吸法,這樣,不但能表現出精神飽滿、拳勢雄渾凌厲,而且可以更多地攝人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爭取最大限度的有氧供能。所以,一些訓練有素的畲族拳師在練習一趟拳終了時能做到面不改色,就是適當地套用了呼吸法,節省了糖元的能量消耗和很好地進行了氣體交換。
那么,究竟練畲族拳對呼吸系統能起到什麼良好的效果呢?我們對一些長期堅持練畲族拳的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常練畲族拳的人平均肺活量是4100毫升。這是長期進行畲族拳練習,是“氣沉丹田”和“以氣催力”的良好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一般地說,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可以起到良好的鍛鍊作用,這是因為人體安靜時每分鐘脈搏頻率一般為75次左右,而運動時心臟搏動頻率加快,每搏輸出量也相應增多,因而使心肌收縮蛋白、肌紅蛋白增多,醫學上稱之為“運動性心臟增大”。
但是,經常參加過於激烈的體育運動,心臟搏動輸送的血液不能滿足運動的需要,故而往往使心臟相對極限地加快搏動來滿足運動的需要,有時心搏次數甚至每分鐘可達到200次以上,這樣過度地增加心臟的負擔,不但對人體健康無益,反而有害。
那么,畲族拳的練習為什麼說對心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呢?這是因為此拳種的套路短小精悍,沒有躥蹦跳躍和大起大伏的大幅度動作,一般每個套路的演練只需30至40秒時間,心搏次數通常可以控制在每分鐘150次內,這種量的運動基本上可以保持對心臟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常練畲族拳的人在安靜時,心搏徐緩(一般每分鐘為50至60次),每搏輸出量增加能使心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恢復,血管彈性可以得以改善,血壓降低。因此,練習畲族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起著良好的作用。

4,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畲族拳重於發力,它以出手快、發力猛、動作剛健而著稱。不管是套路演練還是功法練習以及實戰競技,都重在“勁力”二字,故而“步步有解,巨力難防”之說。
畲族拳有站樁、負重站樁等靜力性練習,在進行這類練習時,肌肉收縮的長度不變而張力有加;而在別一類諸如“拖樁”“負重拖樁”及推石球、舉石獅、耍石鎖等功法練習時,肌肉收縮過程的張力未變而主要是肌肉的長度發生了變化。
在套路練習中,拳、腿、身、腰始終在做快速而有力的“速度性力量運動”力求練出“寸勁”,複雜的套路練習使全身的肌肉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散手練習,兩人的動作沒有規定的架勢,全憑在一剎那間做出的攻防的條件反射,並付諸上下肢、頭、身、腰等的行動,故而不僅要使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胸大肌、股四頭肌等大塊肌肉做出迅速的反應,而且要運動員全身細小的肌肉組織也要參加運動。
所以,長期進行畲族拳練習可以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糖元及肌紅蛋白的含量增多,使肌肉里貯存的氧和能量增多。因此,做起動作更加有力、耐久、輕鬆自如。無怪乎畲族拳師們都長得身體勻稱,肌肉發達,膂力過人。

畲族拳的功法


畲族拳中一疾、二硬、三力的特點被譽為“三絕”。它講究實戰,套路簡短精煉,樸實無華,結構緊湊,其動作招招立足於實用,強調體現疾、硬、力的特點,並且很重視功法的練習。畲族拳師有這樣一句口頭禪:“練拳加練功,勝似孫悟空。”他們結合生活環境和地理條件摸索出一套方法獨特、行之有效的練疾、練硬、練力的練功法。在此,我們選擇其中的“樁功”、“一竹功”、“二竹功”、“竹把功”、“三年功”、“鐵砂掌”、“鐵臂功”、“避露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獅”、“玩石鎖”等部分功法介紹如下。

1,樁功
①靜力站樁
練功者兩腿成八字馬或不丁不八馬,兩拳向前平抬起。要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可鍛鍊樁馬的持久力和穩固性(圖1)。
②負重站樁
在靜力站樁的基礎上,身負石鎖、沙衣等重物進行站樁,並逐漸增加站樁的時間和負重的重量,但不能因負重而降低對馬步的要求。這種方法可使樁馬更加穩固和耐久(圖2)。
③拖樁
兩腿成八字馬樁站立,兩手抱拳當胸,拳心朝內,隨後上體左轉左腳向前進步,右腳拖步跟進,如此連續前進。它可鍛鍊樁馬在前進中的穩定性(圖3)。
④負重拖樁
負重拖樁是按八字馬或不丁不八馬的動作要求站樁,兩手抱握一定重量的石鎖進行拖樁練習,行進中兩臂可結合伸縮的動作將石鎖推出、拉回,也可縛一定重量的石磨或鐵塊、石鎖等重物,將繩子的另一端捆系在樁馬的後腳踝關節上,向前連續進步。這是針對有一定基礎的練習者進行的負重訓練。此法可加大樁馬的力量,增強行進時的穩固性和持久性(圖4~圖6)。

2,一竹功
一竹功是將一根毛竹架在兩個三角架上,練習者在這根竹子上站樁馬、打拳、做進步、退步的練習。練習到能在上面進退自如時,可在竹上抹上一層菜油,使其光滑難行,以提高練習的難度。訓練有素的拳師可以兩人在毛竹上進行推手、格擋、拉撥等技擊練習,被打或被推落者為輸。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提高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和樁馬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進行了田埂模擬性的訓練,對慣常活動在山區的水田田埂上的畲民們來說打下了實地相搏的良好基礎。這種“一竹功”的功法對提高畲民在田埂上的實戰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故而當地有“畲人上田埂,十人難近身”的說法(圖7,圖8)。

3,二竹功
“二竹功”是將兩根毛竹置放在兩張長凳上,並加以固定,在不同的方向掛上二至三個沙袋。練習者兩腳站在毛竹上,擊打懸吊在半空中的沙袋,並要求前使手、後使肘、左右同時出兩手。待練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增加沙袋的數量和變換沙袋的方向位置。另外還可以用頭頂、肩扛、膝撞等打法進行攻防的假設性練習。這種練習既可以練樁馬的穩定性和平衡能力,又可練手法的疾速和對不同方向來“敵”的應變能力,是一種很有實戰意義的練功方法(圖9)。
4,竹把功
“竹把功”是將許多的小竹子綑紮成把,豎靠於牆,習者用掌尖往裡插,插入後迅速抓住少量小竹往外拉。這種練習需具有一定的“鐵砂掌”基礎。待練到一定程度,可逐漸紮緊竹把以提高練習的難度。這種功法可練掌指“插”的難度和插入往外“拉”的力量,它是畲族拳所獨具的指、掌硬功訓練方法(圖10)。

5,三年功(千層紙功)
“三年功”是將一千張粗紙(草紙)疊釘在牆上或柱子,習者每天採用拳擊、掌插、指點等方法進行練習,打一天撕一張紙,逐日打,逐日撕,這一千張紙撕完了,“三年功”也就練完了。這種功法是練拳、掌、指之硬度的特殊方法。它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科學原理。如採用藥物輔助練習效果會更佳(圖11)。

6,鐵砂掌
畲族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掌法、指法居多,所以練習“鐵砂掌”更有其特殊意義。
其方法是:習者手蘸一種特殊的藥水後頓感奇癢,就往準備好的米堆、谷堆、黃豆堆、沙子堆、鐵砂堆里進行插、拍、砍擊練習,習後不感疼痛,反覺得舒適。如此數年堅持不懈便可練成“鐵砂掌”。練功的步驟強調循序漸進,由輕到重,從易到難。開始練時,先拍擊米、黃豆等,而後慢慢過渡到沙子。當能在鐵砂上進行插擊時,即“鐵砂掌”功成矣(圖12,圖13)。

7,鐵臂功
畲族人多居住在偏遠的山區,房前屋後樹木環抱,翠竹如林,到處都是練功的好場所。鐵臂功正是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訓練的。
其練習方法是正對一棵大樹,距離約三十厘米,略屈膝蹲成八字馬,兩手抱拳當胸,拳眼朝上,拳心朝內,兩拳之間的距離約十厘米。
①右臂向右擺直,隨即向左前下方橫擊,用前臂內側擊打樹幹(圖14)。
②右臂屈肘內收,向左繞擺,隨即向右前上方橫擊,用前臂外側擊打樹幹(圖15)。
③右拳收抱腹前,同時左臂向左擺直後向右前下方擊,用前臂內側擊打樹幹(圖16)。
④左臂屈肘內收向右繞擺,隨即向左前上方橫擊,用前臂外側擊打樹幹(圖17)。
按此方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地進行練習,也先打樹皮較軟的樹,而後漸漸過渡到打堅硬的樹幹。練習者也可在前臂上塗抹藥水進行練習。苦練數年,“鐵臂功”成時,摧竹擊木輕而易舉,與人相搏當穩操勝券。

8,避露功
黎明雞啼時,晨練者趁這時樹木、毛竹上帶有露水,站在樹蔭外,然後疾步躍人樹幹旁,分別用拳打或腳踢,更多的是用兩掌切擊樹幹(即假設敵的肋或肋下部位),隨即快捷躍出,以被震落的樹幹、毛竹枝葉上的露水不及沾身為度,反覆持續進行。這種功法要先在較小的樹木、竹下進行,隨著功夫的長進,慢慢轉移到較大的樹木、竹下進行。畲民們就是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進行“避露功”功法練習的,它可磨練手腳硬度,熟練進擊的方法,加快進退的速度。誠然,以提高進退的速度為練功的主要目的(圖18)。

9,眼功
眼功,是武術運動中眼神與動作配合的功夫。在技擊中密切注視對方的舉動,是反擊的前提,是精神氣勢的體現。練拳時若沒有眼神的配合,動作就沒有生氣,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動作羅列。反之,如果能練到眼神和一招一式恰當配合,就能把練習者內在的精神意識,通過眼神充分體現出來,使整個動作協調而富有生氣。在技擊中,眼神可以威懾敵手,從心理上戰勝對方。注視著對方,還可以將對方的意識企圖,一舉一動,明察分析,並通過大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從而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進攻。
畲族拳眼功的練習方法很多,如:
①對物靜視
對物靜視即是眼睛望著一個物體。多在戶外樹林中,目不轉睛地注視一物,練習眼對物靜視的持久力。這種方法一般在早晨起床後練習效果最佳。
②設意隨視
練習者假設對方以各種動作從各個方面攻來,視線隨之迅速移動,隨想隨視。這種方法既可練在千變萬化的情況下不眨眼睛,又可練視力的持久性。
③盯視擊掌
練習者按八字馬的要求站樁,目視前方。陪練者握拳向練習者的眼前快速突然地擊打,約在練習者的眼前10厘米處急停。擊拳可有節奏地連續進行,要求練習者雙眼圓睜不動,並對來拳有所意識,但不做躲閃動作。可使眼睛在各種突如其來的攻勢中不眨不閉,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
④套路眼神
套路眼神指的是在演練套路時,各個動作與眼神的配合,即要求手到眼到。練習時,根據動作要求,先視防守點,再視攻擊處,使眼神與動作融洽傳神,並通過眼神表現出勇敢、頑強和無所畏懼的氣概。

10,搬石磨
在畲族居住的村莊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用來磨米、磨豆腐的石磨。石磨小的百餘斤,大的數百斤。這些大小石磨成了畲人練習力量的好用具。一種練習方法是靠進石磨站八字馬,雙手托住底盤搬動抱起放下,再抱起又放下,反覆進行。練習的石磨份量由輕到重,逐漸增加。另一種練習方法是將石磨抱起後做套路的步法練習,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提高“弓馬”的身腰和手臂的力量。

11,推石球
石球是畲族拳的一種特有的練習器械,它是用青石或大理石鑿制而成,小的幾百斤,大的千餘斤。練習的方法是,將石球放在土地上,練習者靠近石球站好馬步,用掌向前推動,繼而“脫馬”換步,向左或向右推動。先推小的,然後逐漸向大的發展(圖19)。

12,耍石獅
石獅是閩東山區人們所喜愛的一種裝飾品,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幾乎都要擺著幾尊用青石雕鑿的獅子。這些石獅大的有數百斤,小的不過幾十斤,他們也是人們常用的練功器具。用單手或雙手抓握石獅的腳進行提、舉、推、拋、接、舞等練習(圖20)。有的還可手托適量的石獅進行拖樁練習,或進行簡單的推擊練習。練習時,由小到大,逐漸提高石獅重量。例如,雙手抓握輕重適量的石獅成不丁不八馬進行拖樁,每前進一步便向前推擊一次,可連續前進,也可變換方向移動步法,向左或向右進行;還可雙手各擒一個小石獅進行簡單的套路練習。耍石獅可以有效地提高練功者的力量素質,拋、接小石獅還可以鍛鍊練功者的反應、靈敏、準確的素質,所以畲民們每天早晚總喜歡耍上一陣子。

13,玩石鎖
石鎖因用青石雕鑿而成又形似鐵鎖而得名。其重量大小不等,小至二三十斤,大到百餘斤。玩石鎖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據石鎖的重量和玩石鎖者的水平進行。它是畲拳族師們喜愛的一種勁力練功用具,凡練拳者的人幾乎都能熟練地耍石鎖。下面介紹一種簡單的石鎖練習法。
預備式:面向石鎖直立,目視前方,氣沉丹田(圖21)。
①右腳向右邁一步,兩腿屈膝微蹲,右手手心朝里提握石鎖於胯下。石鎖的重量因人而異,一般在三十斤至六十斤之間(圖22)。
②身體左轉,右腳向前上步,右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再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3)。
③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手向上迎接石鎖,並順勢落至胯下(圖24)。
④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在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5)。
⑤右腳向前上步,身體左轉,右臂屈肘迎托石鎖,同時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圖26)。
⑥右臂抖托將石鎖拋離,右手接住石鎖,順勢落至胯下(圖27)。
⑦右腳向前上步,身體左轉,右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在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8)。
⑧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臂屈肘迎托石鎖,同時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圖29)。
⑨左臂抖托將石鎖拋離,左手接住石鎖,順勢落至胯下(圖30)。
⑩還原,將石鎖置放於體前,身體直立(圖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