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務工人員

異地務工人員

異地務工人員,取代“農民工”這一稱謂的新名詞,2012年4月,廣東省探索加快研究並適時出台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有望讓“農民工”這個帶有歧視色彩的稱謂退出歷史舞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地務工人員
  • 外文名:Different migrant workers
  • 類別:取代“農民工”這一稱謂的新名詞
  • 目的:取代“農民工”這一稱謂
提法來源,歷史背景,制度保障,社會意義,

提法來源

2012年4月13日,在廣東省政協召開的“雙轉移”監督視察工作動員會上,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匯報檔案中首次正式用到“異地務工人員”提法。“農民工”這一稱謂或將成為歷史,今後,將稱他們為“異地務工人員”。

歷史背景

農民工特徵
“農民工”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戶籍都是農民。“農民工”稱謂是在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下,通過戶籍標籤對農民身份進行簡單區分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歧視性。
農民工權益改善
社會本應只有分工不同,不能存在勞動歧視。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曾質疑:“工農商學兵,本是職業的劃分,為什麼唯獨農民永遠要被加上特定的標籤呢?”事實上,農民工為城鎮化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們卻因為是“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地位低下,享受不到其他群體的福利和待遇。
農民工,一個依靠辛勤勞動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群體,“勞有所得”是其最基本的權益。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把城市穩定就業和長期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居民。農民工的權益開始得到有效保護,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2012年4月,廣東省首次提出以“異地務工人員”取代“農民工”稱謂。

制度保障

提高農民工待遇、維護農民工權益是一項系統的複雜工程,農民工問題絕不會簡單地隨著稱謂取消自然得以解決,在取消“農民工”稱謂的背後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撐。如果不通過制度、體制變革做到對所有人同等對待,那么新的標籤很快就會替代舊的標籤。
廣東省加快研究並適時出台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根據職業和工作年限享受相應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
學業資助,提高素質
2012年,廣東將資助包括本省農村勞動力在內的1萬名優秀新生代產業工人入讀高等院校。
打開公務員通道
同時,打通異地務工人員晉升公務員的制度通道,2012年廣東省將從珠三角地區企業的優秀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優秀工人農民、服務基層項目人員、鄉鎮企事業單位人員、本地大專以上學歷人員中招錄總計3317名鄉鎮基層公務員。
開設入戶通道
此外,將放寬高技能人才入戶條件,將全省88.3萬具有高級工以上技術職稱的農村勞動力列為2012年入戶城鎮對象。

社會意義

廣東省以“異地務工人員”取代“農民工”,不僅僅是“去標籤”,更是在“改標籤”,在尊重農民工、維護和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上有著本質上的進步,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信號。這不僅是農民工的喜事,也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舉措。
所有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具體舉措,無疑將會激勵他們的幹勁,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有助於全社會尊重“農民工”氛圍的形成,形成平等的公民權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