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詞五首

畬田詞五首

《畬田詞五首》是宋代詩人王禹偁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這五首詩歌頌了山民們勞動的快樂和山鄉民風的淳樸,語言和情調都酷似山歌。第一首詩可稱作歌頭,以呼喚努力勞動、實現美好願望起興。第二首詩寫山民們殺雞設宴,盛情邀集。第三首詩寫山民們乘著酒興自由快樂地勞動。第四首詩寫山民們自發地互相合作。第五首詩可稱作歌尾,表明詩人作詩是有感於這種勞動,是為山民們助興的。整組詩語言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畬田詞五首
  • 作者:王禹偁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小畜集·卷八》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品別名:畬田調五首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畬田詞(有序)
上雒郡南六百里,屬邑有豐陽、上津,皆深山窮谷,不通轍跡。其民刀耕火種,大抵先斫山田,雖懸崖絕嶺,樹木盡仆,俟其乾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熾,即以種播之。然後釀黍稷,烹雞豚,先約曰:“某家某日,有事於畬田。”雖數百里如期而至,鋤斧隨焉。至則行酒啖炙,鼓譟而作,蓋劇而掩其土也。掩畢則生,不復耘矣。援桴者有勉勵督課之語,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愛其有義,作《畬田詞》五首,以侑其氣。亦欲采詩官聞之,傳於執政者,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辟矣。其詞俚,欲山甿之易曉也
  • 其一
大家齊力斫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 其二
殺盡雞豚喚劚畬,由來遞互作生涯。
莫言火種無多利,樹種明年似亂麻。
  • 其三
數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雲。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 其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 其五
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
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畬(shē)田:燒荒墾種。畬,《全宋詩》全部作“畲”。詞:《宋詩鈔》作“調”。有序:《宋詩鈔》作“並序”。
  2. 雒(luò):《宋詩鈔》作“洛”。
  3. 刀耕火種:古時農民,在多山地區開荒,先伐去樹木,燒去野草,以灰肥田。
  4. 抵:《宋詩鈔》作“底”。斫(zhuó):砍伐。
  5. 仆:倒。
  6. 釀黍稷,烹雞豚(tún):用高梁燒酒,煮雞肉豬肉。這裡指招待客人。豚,小豬,亦泛指豬。
  7. 至:《宋詩鈔》作“集”。
  8. 啖炙(dàn zhì):吃肉食。
  9. 鼓譟:擂鼓高歌。
  10. 掩:《宋詩鈔》作“劚”。
  11. 援桴(fú)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
  12. 仆:自稱的謙辭。
  13. 畬田詞:《宋詩鈔》作“畬田”。
  14. 采詩官:收集採訪詩歌的官員。
  15. 執政者:掌理國家政事的官員。
  16. 苟:如果。二千石(dàn):古代郡守的代稱,指州官。百里:縣令的代稱,指縣官。
  17. 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國內的農民。如斯民之義:像此地農民一樣有互助合作的義氣。
  18. 污萊:荒田。
  19. 其詞俚(lǐ):《宋詩鈔》作“其則采乎詞俚”。俚,指俚語,即民間俗話。
  20. 欲山甿(méng)之易曉也:《宋詩鈔》作“蓋欲山民之易曉也”。
  21. 斫:《全宋詩》作“劚”。孱(chán)顏: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22. 索: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為一索。作者自註:“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宋詩鈔》作“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以為田數。”
  23. 豆萁(qí):豆莖,這裡泛指豆類作物。
  24. 遞互:交替互助。生涯:生活,活計。
  25. 樹種明年似亂麻:作者自註:“種穀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獲濟。”樹種,《全宋詩》作“禾樹”,《宋詩鈔》作“林樹”。
  26. 數:《全宋詩》作“鼓”,《宋詩鈔》作“谷”。獵獵:風聲,這裡用來形容山中四面回應的鼓聲、人聲。
  27.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取《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之意。堯舜,唐堯、虞舜,古時的賢明帝王。
  28. 刀:《宋詩鈔》作“力”。豈有偏:沒有偏心,指互相幫助,公平無私。
  29. 皆似我:都像我們一樣的互助合作。
  30. 四海:四海之內,即普天下。
  31. 熙熙(xī xī):和樂的樣子。
  32. 商於(wū):古地區名,在今陝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內鄉一帶。戰國時,張儀楚懷王絕齊親秦,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獻楚,即指此。(見《史記·張儀傳》)一說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陝縣)兩邑及兩邑間的地區,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帶,宋代屬商州所轄。於,《宋詩鈔》作“於”。故事:過去的事。
  33. 舍(shè)人:作者自稱。《漢書·高帝紀》顏師古註:“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作者曾任右拾遺、直史館、左司諫知制誥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稱“舍人”。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屬縣豐陽、上津,多是深山窮谷,車轍不通。當地農民仍舊採用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樹木,即使是懸崖絕嶺,也將樹木全部砍到,等到樹木乾燥後用火焚燒。火勢猛烈之時,便可進行播種。之後,用高粱燒酒,煮雞肉豬肉,在農事季節前約定:“某家在某日要進行畬田。”屆時,即使是在數百里外的人,也會帶著鋤頭、斧子按時到來。到了以後就飲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開始耕作,鋤土覆蓋種子。覆蓋好後種子就會生長,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時,持桴指揮的人會唱著山歌似的調子勉勵大家。而且當地保持著協力耕作的習俗,大家都自覺。我喜愛這種耕作制度的有義氣,於是創作《畬田詞》五首來發揚當地的風氣。同時希望采詩官知道這種風氣,上報給執政者,如果執政者能選擇賢良的州官和縣官,使各地的農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樣有情誼,則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開墾。用詞通俗,是為了讓山民容易明白。
  • 其一
大家齊心合力上山田砍樹燒灰,耳聽山歌的同時手不停地勞動。
各家都希望種上千百畝的莊稼,豆子和稻穀的果實遍布在山中。
  • 其二
殺雞殺豬招待前來助耕的鄉親,一向以互相幫助為謀生的辦法。
不要說燒山種穀沒有什麼好處,明年樹木就會茂盛如叢生的麻。
  • 其三
在獵獵聲響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燒灰直到被雲霧繚繞。
自種自收而能夠滿足自家吃用,連堯舜是我們的國君都不知道。
  • 其四
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幫助共同協作哪會有偏心?
希望種田人都像我們這樣合作,這樣天下就不會有荒廢的田園。
  • 其五
畬田時伴著鼓笛聲而一派和樂,只是吟唱時有歌曲而沒有歌詞。
這種情況在商於地區成為過去,滿山人都將唱我寫的這五首詩。

創作背景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詩人因上疏為遭受誣陷的朝臣徐鉉辨冤而觸怒宋太宗,被貶為商州(治所在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當時商州還很荒僻,其屬縣豐陽、上津一帶多是深山窮谷,車轍不通,農業上仍是刀耕火種,而且保持著互相幫助、協力耕種的古老傳統。詩人深為山區這種質樸淳厚的風習所感動,便在到商州的第二年(992年)春天寫下《畬田詞五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畬田詞五首》展現了山民畬田的勞動場景,描述了勞動的歡樂,對相助力耕的淳美風俗予以熱情讚頌。五首詩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緊密聯繫,又各有側重。其中,第一首描繪了齊力墾畬的情景,表達了山民純樸的願望。山民們登上高山,伐樹斬草,燒灰種地,互相勸勉,齊力向前,煙雲火影籠罩山頭,悠揚田歌迴蕩山間,組合成一幅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的勞動圖景,充滿自信的語調中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第二首敘寫了一家畬田而四鄰相助的淳美風習。第三首抒發了勞動的歡樂和對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現的是詩人對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推崇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第四首抒寫了在團結互助、勤奮勞作中產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輕快的筆調描述了畬田中協力互耕、依次而進的特點,表現了山民的勤奮和愉快心情,樸素的詩句,道出一個深刻的哲理:團結互助,共同勞動,不僅能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時樂歌相和的歡樂景象,總結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畫了勞動場景的歡快熱烈。
整組詩仿效當地民歌格調寫成的,極富民歌情味。樸素淺近的語言,悠揚歡暢的節律以及對風土習俗的生動描繪,交織成一幅詩意盎然的風情畫,呈現出濃郁的民俗美。同時,詩人不是站在觀賞者的角度作客觀描述,而是把自身的體驗和情感化為畬田勞動者的心聲,用他們的口吻唱出,使整組詩更顯得活潑自然,真切感人。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研究室研究員范寧:《畬田詞》歌頌勞動者的勤奮,語言平易通俗。(《范寧古典文學研究文集》)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鐘優民:《畲田詞》五首生動描繪出山區刀耕火種的情景,如“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不僅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寬闊胸襟,而且富有民歌清新活潑的風味,顯示作者善於向樂府民歌吸取思想藝術營養。(《新樂府詩派研究》)
山東大學教授王延梯:《畬田詞》七絕五首,著力用平易通俗的民間口語,描繪商州的農村生活,歌頌當地農民“更互力田”的良好風尚,殊具特色。(《古雅簡淡,易道易曉——王禹偁及其創作》)
武漢大學文學院原教授沈祥源:王禹偁也向民間文藝學習,他的《畬田詞》五首,就是以通俗淺顯的語言和民歌的格調寫的,生動地表現了山村的勞動生活,道出了勞動者的心聲。(《中國文學史·宋元文學史》)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副教授袁仕萍:《畬田詞並序》是民歌山歌與詩人創作的完美結合。(《漢水流域民歌研究》)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家境貧寒,累代務農。九歲能文。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剛直敢諫,屢遭貶謫,曾作《三黜賦》以明不屈之志。晚年貶居黃州(今屬湖北),世稱“王黃州”。散文學習韓愈柳宗元,詩歌則學習李白杜甫白居易,卓然可觀,一改宋初之浮靡纖麗之風,詩文簡淡洗鍊,平易有味。著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存詞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