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詞語解釋,原文,要點導引,成語典故,出處,典故,相關故事,
詞語解釋
【漢字】畫餅充飢
【讀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釋】充飢:解除飢餓;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空有虛名,不實用,也比喻以空想來自慰。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望梅止渴。”
【反義詞】名副其實
【謎語】餅乾圖
【英文】feed on illusions
【日文】空想によって自(みずか)らを慰(なぐさ)める
【法語】se repaǐtre d'illusions
【德語】mit gemalten Kuchen abspeisen
【俄語】несбыточный
原文
諸葛誕、鄧颺等馳名譽,有四聰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爾。選舉莫取有名,如畫地做餅,不可啖也。”
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近退,故真偽混雜,虛實相蒙。”
帝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
——選自《三國志·魏志》
要點導引
“畫餅充飢”和另一句成語“望梅止渴”,不但含義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對仗工整。更有一點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畫餅充飢”這句話卻出於曹操的孫子曹睿。 曹睿是三國時代魏國的第二代君王。他有個最親信的大臣,名叫盧毓(yu)。《後漢書·盧毓傳》記載,有一次曹睿想找一個適當的人當“中書郎”,便請盧毓推薦,並且告訴他,千萬別推薦徒有虛名的人:“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選拔人才不要單憑他有名聲,名聲好比畫在地上的餅,沒法吃的!)”
從曹睿的這句話,後來就產生了“畫餅充飢”這句成語。唐朝李商隱在他的《詠懷詩》中,引用過“畫餅”一語,說:“官銜同畫餅,面貌乏凝脂。”宋朝蘇軾的《二王書跋》也引用過這句話:“畫地為餅未必似,要令痴兒出饞水。”《傳燈錄》也有此語:“畫餅不可充飢。”
“畫餅充飢”和“望梅止渴”,都是虛而無實,用空想來安慰自己的意思。
成語典故
出處
典故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yù)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明帝曹睿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明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明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明帝說:鄭沖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ruǎn)武和孫邕(yōnɡ)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明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相關故事
有這么倆人拜了把兄弟。這一天,二兄弟要出遠門,就到大哥家裡辭行。去以前,就用秫秸桿兒和細米兒扎了一隻雞,給大哥送禮去了。到大哥家裡,只有大嫂子在家裡哪。
“大嫂子,我快出門啦,今兒個給大哥辭行來啦。也沒有什麼好東西送給您哪,得啦,瓜子不飽是人心,您就把這隻雞收下吧!”
大嫂子一看,心說:“真有你的!”
“哎呀,二弟,你怎么這么客氣呀,每次回來都叫你破費,”說著就把這隻“雞”收下啦,想了又想說:“二弟呀,你出去一趟不定多會兒才能回來,今兒個別走,無論如何在家裡吃飯。也沒有什麼好的!家常便飯,坐下,坐下!”
說著就在桌上擺了兩副筷子,放上兩個碟兒,然後拿出她男人用的毛筆來,蘸了點墨,找了張紙,在紙上畫了張烙餅。
“兄弟,吃把,趁熱兒,涼了就不好吃啦!”
這位二弟用筷子假裝而夾著這張“餅”,擱在嘴裡嚼了半天,然後放下筷子說:“行了,今兒吃的太飽啦,謝謝您啦。我不等我大哥回來了。”二弟走後,不大工夫,大哥回來了,大嫂子說:“二弟今兒個給你辭行來啦還送了只“雞”來。”說著把那隻“雞”拿給大哥瞧了瞧。大哥說:“人家給咱送禮來,沒留人家吃飯嗎?”“留他吃啦!”“烙餅,這不,還在這兒撂著嗎!”大哥過去瞧了瞧這張“餅”:“咳!這都怨我不在家,就憑這隻‘雞’,說什麼也不能給他吃這么大張的‘餅’啊!”